古時候,有個喜好賣弄文採的秀才想要買些柴火用,他對賣柴的老人說:「荷薪者過來!」 「荷薪者」(擔柴的人)三個字老人聽不懂,但卻是從「過來」兩個字猜到了秀才的意思,於是便挑著柴火走了過去。
「其價幾何?」秀才又問。老人還是聽不懂,不過從「價」字上,卻是推測出了秀才大概的想法,便試著將自己的價錢報了出來。
「外實而內虛,煙多而焰少,請損之。」(你的木材外表是乾的,裡頭卻是濕的,燃燒起來,會濃煙多而火焰小,請減些價錢吧。)秀才第三次開口道。
這一次,老人卻是一個字也沒有聽懂,無奈之下他只好擔著柴離開,留下了一臉茫然的秀才。
故事雖然有些誇張,但卻是揭示了一個道理:人與人之間的交流,有效溝通很重要!這個道理放在父母與孩子的溝通上,也是同樣的道理。
但是現實的情況卻是經常有父母會抱怨自己的孩子不聽話,和孩子講道理的時候,即便自己態度再和藹、語氣再克制、道理再透徹,孩子依舊是不以為然,甚至反駁的理由比自己講得更多、更充分。其實裡面的原因並不複雜,因為孩子是把父母的說教當成了沒有意義的嘮叨,內心之中不自覺地產生了厭煩和抵抗情緒,所以才會用自己的理由進行反駁。這一切,歸根結底都是因為父母缺乏正確的交流方法,沒有做到有效溝通所導致的。
其實在日常的生活中,父母和孩子雖然天天見面,說的話也不算少,但除開正常的關心、交流以外,真正有效的溝通並不多。特別是當父母和孩子都忙於自己工作、學習,覺得壓力較大之時,這種溝通交流的數量和質量還會出現明顯的下降。長此以往,雖然不至於讓父母和孩子產生隔閡,但形成認識偏差和思想代溝卻是不可避免的。
01.有效溝通需要學會尊重,用平等的身份進行交流父母和孩子之間雖然「長幼有序,不可紊亂」,但往往也是這種思想限制了相互之間正常的交流。所以,兩者之間想要做到有效溝通,就必須打破這種思想桎梏,父母要在尊重孩子人格的基礎上,進行換位思考,以平等的身份進行溝通和交流。
有一位十六歲男孩的媽媽,她一直想要和自己的孩子好好地聊一聊,但每次剛開口叮囑了幾句,孩子便隨意找了個借口躲開,久而久之便讓這位媽媽感覺很失落,覺得孩子對自己不夠尊重,與自己不是一條心。原來,這位男孩的媽媽雖然心含關懷,但說話卻是不注意自己的語氣,並且很容易情緒化。每次一開口她就把「我全都是為了你好」「你如果不聽我的話」「你傷了我的心」等等掛在嘴邊,看似關心愛護,但卻是給孩子留下了一種不聽不行而被逼迫的感覺。
很明顯,這位媽媽在與孩子的溝通方式上出現了問題。她對孩子的愛很深,但卻沒有放下自己作為母親的身份,溝通交流時表現得太過強勢,讓孩子自然而然地產生了逆反心理。其實從情理上來講,父母內心的擔憂和語氣的急促,一般人都可以理解和接受。但是孩子由於心理發育還不成熟的原因,一旦感到自己不受重視或者被批評針對,便會不自覺地產生應激反應,最終使得整個談話溝通的過程變了味,甚至起不到任何作用。
要解決這個問題,只有端正自己的心態,更多地站在孩子的立場上考慮問題,以相互平等和相互尊重的心態為前提,讓孩子能夠真正地放鬆心情、舒緩情緒,才能保證有效的溝通。在整個溝通交流的過程中,父母除了體現出自己的關愛以外,還要注意自己的語氣,更要避免使用太過強烈的詞語,以免造成談話內容被誤會或是曲解。要注意控制情緒,不能在生氣、煩躁等心情不好的時候談問題,有的家長因為暴怒的情緒無法控制自己,容易語無倫次,說很多傷害到孩子心靈的話,使談話變成不講究方法和效果,而是只有情緒宣洩的單方面說教,如此便容易使孩子產生排斥、逆反心理,最終溝通被迫受阻。當父母陷於不良情緒中的時候,是無法對孩子進行教育的。這時候的「溝通」,往往是父母發泄了情緒,卻給孩子背上了精神的包袱。
02. 有效溝通需要學會傾聽,用讚美的方法進行交流美國社會改革家、人道主義者Dorothy Dix說過:「成名的捷徑就是把你的耳朵而不是舌頭借給所有的人。」
要想成為一個優秀的溝通者,首先要學會成為一個優秀的傾聽者。因為溝通是一個雙向的行為,如果只站在自己的角度,闡述自己的觀點,而不去管別人的想法、不去理解別人的感受,這樣的溝通註定不會成功。
曾經聽過一則故事:一群許久不見的老同學聚在一起聊天,剛開始的時候整個氣氛都很融洽,大家有說有笑,一副其樂融融的樣子。但是當話題轉移到其中一個人的專業領域時,那人一下子便如同打開了話匣子一般,嘴裡滔滔不絕,神情激動不已。而其他人幾次想要岔開話題的時候,那人都視而不見,依舊自顧自地說個不停。到了最後,整個聚會中只有他一人的聲音,其他人則是沉默不言,最終讓這一場原本應該很開心的聚會,在尷尬的氣氛中草草結束。
當然,在與孩子的溝通中,除了要注意傾聽他們的建議以外,還必須要學會適度地讚美。畢竟人類的天性便是喜歡被他人肯定,而不願意受到批評。即便有些人心理承受能力遠超普通人,但若是能夠被人誇讚,總會勝過被批評。特別是作為父母,在對待自己的孩子時,一定要多注意發現他的優點和長處,並加以肯定和讚美。並以此會突破口打開有效溝通的大門,為後續的交流創造出良好的開端。
03. 有效溝通需要學會專註,用謹慎的言語進行交流有效的溝通必須建立在真誠的基礎上,即便是以父母與孩子這樣親密的關係,在交流的時候都務必要保持神情專註。父母不能因為自己是長輩,便在溝通中表現得左顧右盼、漫不經心,完全不去考慮孩子的感受。更不能在孩子表達自己觀點和意見的時候,隨意插話打斷,甚至喋喋不休。要在專註中讓孩子感覺到父母的誠心實意,讓他覺得自己傾訴的話題和提出的意見受到了關注,從內心深處生成一種被重視後的滿足感,這樣會使得雙方間的溝通更加有效。
當然想要在溝通上取得成效,除了需要表現出專註以外,父母還要注意自己說話的方式方法。因為內容固然重要,但相同內容的話,用不同的方式說出來,會有完全不同的效果。
清朝的曾國藩在與太平天國打仗時,總是贏少而輸多,特別是在鄱陽湖口的那一戰之中,更是危險重重,差點殞命於那裡。為此曾國藩專門向皇上進行總結檢討時,在奏章之中寫了一句話:「臣屢戰屢敗,請求處罰。」不過,他的幕僚李元度卻是建議把「屢戰屢敗」 改為「屢敗屢戰」,還說出了其中的道理,曾國藩聽後覺得對方言之有理,便照著修改。果然,皇上後到奏章之後,深感曾國藩這種鍥而不捨、堅忍不拔的精神難能可貴,最後不但沒有處罰他,反倒還表揚了他。
通過曾國藩故事可以看出來,即便是同一件事情,在不同的表述方法下,其效果會完全不同。其實,若是父母與孩子想要進行有效溝通,曾國藩的例子也不失為一個好辦法。
對於成年人來說,如何在充分表達自己觀點的時候,不引起別人的反感,本身便是一件很難的事情。而孩子由於眼界和閱歷的限制,即便父母用心良苦,他們也不容易理解;或是此時父母再不注意方式方法,就必然會讓原本就不容易成功的溝通變得更加艱難。可能對於一部分的父母來說,採用這種方法好像是在討好孩子,有損自己作為父母的威嚴。但恰恰就是這樣的想法,最終限制了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有效溝通,造成了不應該出現的代溝,甚至是隔閡。所以在與孩子的溝通之中,父母一定要在考慮孩子的主觀感受下,盡量用高效的方法、謹慎的語言,把話說得簡潔明了,少繞一些彎子,少說一些套話,這樣可以有效地避免很多誤解,讓溝通變得更為順暢。
其實,父母與孩子之間要建立良好而有效的溝通,方法和措施很多。但無論哪一點,最終的目的都是為了孩子更好的成長,所以只要把握住中心不偏移,保證孩子無論身處哪個階段都能願意跟進行交流,把自己的心裡話說出來,最終一定能夠成長為一個心理健康、學習優秀的孩子!
如何與孩子有效溝通?父母要學會傾聽,以謹慎、讚美的語言交流
古時候,有個喜好賣弄文採的秀才想要買些柴火用,他對賣柴的老人說:「荷薪者過來!」 「荷薪者」(擔柴的人)三個字老人聽不懂,但卻是從「過來」兩個字猜到了秀才的意思,於是便挑著柴火走了過去。
「其價幾何?」秀才又問。老人還是聽不懂,不過從「價」字上,卻是推測出了秀才大概的想法,便試著將自己的價錢報了出來。
「外實而內虛,煙多而焰少,請損之。」(你的木材外表是乾的,裡頭卻是濕的,燃燒起來,會濃煙多而火焰小,請減些價錢吧。)秀才第三次開口道。
這一次,老人卻是一個字也沒有聽懂,無奈之下他只好擔著柴離開,留下了一臉茫然的秀才。
故事雖然有些誇張,但卻是揭示了一個道理:人與人之間的交流,有效溝通很重要!這個道理放在父母與孩子的溝通上,也是同樣的道理。
但是現實的情況卻是經常有父母會抱怨自己的孩子不聽話,和孩子講道理的時候,即便自己態度再和藹、語氣再克制、道理再透徹,孩子依舊是不以為然,甚至反駁的理由比自己講得更多、更充分。其實裡面的原因並不複雜,因為孩子是把父母的說教當成了沒有意義的嘮叨,內心之中不自覺地產生了厭煩和抵抗情緒,所以才會用自己的理由進行反駁。這一切,歸根結底都是因為父母缺乏正確的交流方法,沒有做到有效溝通所導致的。
其實在日常的生活中,父母和孩子雖然天天見面,說的話也不算少,但除開正常的關心、交流以外,真正有效的溝通並不多。特別是當父母和孩子都忙於自己工作、學習,覺得壓力較大之時,這種溝通交流的數量和質量還會出現明顯的下降。長此以往,雖然不至於讓父母和孩子產生隔閡,但形成認識偏差和思想代溝卻是不可避免的。
01.有效溝通需要學會尊重,用平等的身份進行交流
父母和孩子之間雖然「長幼有序,不可紊亂」,但往往也是這種思想限制了相互之間正常的交流。所以,兩者之間想要做到有效溝通,就必須打破這種思想桎梏,父母要在尊重孩子人格的基礎上,進行換位思考,以平等的身份進行溝通和交流。
有一位十六歲男孩的媽媽,她一直想要和自己的孩子好好地聊一聊,但每次剛開口叮囑了幾句,孩子便隨意找了個借口躲開,久而久之便讓這位媽媽感覺很失落,覺得孩子對自己不夠尊重,與自己不是一條心。原來,這位男孩的媽媽雖然心含關懷,但說話卻是不注意自己的語氣,並且很容易情緒化。每次一開口她就把「我全都是為了你好」「你如果不聽我的話」「你傷了我的心」等等掛在嘴邊,看似關心愛護,但卻是給孩子留下了一種不聽不行而被逼迫的感覺。
很明顯,這位媽媽在與孩子的溝通方式上出現了問題。她對孩子的愛很深,但卻沒有放下自己作為母親的身份,溝通交流時表現得太過強勢,讓孩子自然而然地產生了逆反心理。其實從情理上來講,父母內心的擔憂和語氣的急促,一般人都可以理解和接受。但是孩子由於心理發育還不成熟的原因,一旦感到自己不受重視或者被批評針對,便會不自覺地產生應激反應,最終使得整個談話溝通的過程變了味,甚至起不到任何作用。
要解決這個問題,只有端正自己的心態,更多地站在孩子的立場上考慮問題,以相互平等和相互尊重的心態為前提,讓孩子能夠真正地放鬆心情、舒緩情緒,才能保證有效的溝通。在整個溝通交流的過程中,父母除了體現出自己的關愛以外,還要注意自己的語氣,更要避免使用太過強烈的詞語,以免造成談話內容被誤會或是曲解。要注意控制情緒,不能在生氣、煩躁等心情不好的時候談問題,有的家長因為暴怒的情緒無法控制自己,容易語無倫次,說很多傷害到孩子心靈的話,使談話變成不講究方法和效果,而是只有情緒宣洩的單方面說教,如此便容易使孩子產生排斥、逆反心理,最終溝通被迫受阻。當父母陷於不良情緒中的時候,是無法對孩子進行教育的。這時候的「溝通」,往往是父母發泄了情緒,卻給孩子背上了精神的包袱。
02. 有效溝通需要學會傾聽,用讚美的方法進行交流
美國社會改革家、人道主義者Dorothy Dix說過:「成名的捷徑就是把你的耳朵而不是舌頭借給所有的人。」
要想成為一個優秀的溝通者,首先要學會成為一個優秀的傾聽者。因為溝通是一個雙向的行為,如果只站在自己的角度,闡述自己的觀點,而不去管別人的想法、不去理解別人的感受,這樣的溝通註定不會成功。
曾經聽過一則故事:一群許久不見的老同學聚在一起聊天,剛開始的時候整個氣氛都很融洽,大家有說有笑,一副其樂融融的樣子。但是當話題轉移到其中一個人的專業領域時,那人一下子便如同打開了話匣子一般,嘴裡滔滔不絕,神情激動不已。而其他人幾次想要岔開話題的時候,那人都視而不見,依舊自顧自地說個不停。到了最後,整個聚會中只有他一人的聲音,其他人則是沉默不言,最終讓這一場原本應該很開心的聚會,在尷尬的氣氛中草草結束。
當然,在與孩子的溝通中,除了要注意傾聽他們的建議以外,還必須要學會適度地讚美。畢竟人類的天性便是喜歡被他人肯定,而不願意受到批評。即便有些人心理承受能力遠超普通人,但若是能夠被人誇讚,總會勝過被批評。特別是作為父母,在對待自己的孩子時,一定要多注意發現他的優點和長處,並加以肯定和讚美。並以此會突破口打開有效溝通的大門,為後續的交流創造出良好的開端。
03. 有效溝通需要學會專註,用謹慎的言語進行交流
有效的溝通必須建立在真誠的基礎上,即便是以父母與孩子這樣親密的關係,在交流的時候都務必要保持神情專註。父母不能因為自己是長輩,便在溝通中表現得左顧右盼、漫不經心,完全不去考慮孩子的感受。更不能在孩子表達自己觀點和意見的時候,隨意插話打斷,甚至喋喋不休。要在專註中讓孩子感覺到父母的誠心實意,讓他覺得自己傾訴的話題和提出的意見受到了關注,從內心深處生成一種被重視後的滿足感,這樣會使得雙方間的溝通更加有效。
當然想要在溝通上取得成效,除了需要表現出專註以外,父母還要注意自己說話的方式方法。因為內容固然重要,但相同內容的話,用不同的方式說出來,會有完全不同的效果。
清朝的曾國藩在與太平天國打仗時,總是贏少而輸多,特別是在鄱陽湖口的那一戰之中,更是危險重重,差點殞命於那裡。為此曾國藩專門向皇上進行總結檢討時,在奏章之中寫了一句話:「臣屢戰屢敗,請求處罰。」不過,他的幕僚李元度卻是建議把「屢戰屢敗」 改為「屢敗屢戰」,還說出了其中的道理,曾國藩聽後覺得對方言之有理,便照著修改。果然,皇上後到奏章之後,深感曾國藩這種鍥而不捨、堅忍不拔的精神難能可貴,最後不但沒有處罰他,反倒還表揚了他。
通過曾國藩故事可以看出來,即便是同一件事情,在不同的表述方法下,其效果會完全不同。其實,若是父母與孩子想要進行有效溝通,曾國藩的例子也不失為一個好辦法。
對於成年人來說,如何在充分表達自己觀點的時候,不引起別人的反感,本身便是一件很難的事情。而孩子由於眼界和閱歷的限制,即便父母用心良苦,他們也不容易理解;或是此時父母再不注意方式方法,就必然會讓原本就不容易成功的溝通變得更加艱難。可能對於一部分的父母來說,採用這種方法好像是在討好孩子,有損自己作為父母的威嚴。但恰恰就是這樣的想法,最終限制了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有效溝通,造成了不應該出現的代溝,甚至是隔閡。所以在與孩子的溝通之中,父母一定要在考慮孩子的主觀感受下,盡量用高效的方法、謹慎的語言,把話說得簡潔明了,少繞一些彎子,少說一些套話,這樣可以有效地避免很多誤解,讓溝通變得更為順暢。
其實,父母與孩子之間要建立良好而有效的溝通,方法和措施很多。但無論哪一點,最終的目的都是為了孩子更好的成長,所以只要把握住中心不偏移,保證孩子無論身處哪個階段都能願意跟進行交流,把自己的心裡話說出來,最終一定能夠成長為一個心理健康、學習優秀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