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要寫一本書,關於一個社會是如何銘記和遺忘的。我曾寫過有關個人與記憶的作品,但我發現,個人和社會在銘記和忘卻這兩個方面的表現截然不同。」2007年諾貝爾獎的獲得者日裔英籍作家石黑一雄說。
01「南京大屠殺」是我們國民心中永遠的痛。在那場驚天的暴行中,數十萬人的生命被無情的奪去。
關於這段歷史,罪魁禍首——日本人卻一再「失憶」,1982年,日本試圖篡改歷史教科書,不承認侵略的事實,其目的在於掩蓋「二戰」時期對亞洲各國的侵略和對亞洲各國人民犯下的滔天罪行。
歷史不能被遺忘,戰爭與和平,本來就是需要勇氣來直面,曾經戰爭的傷痛在和平年代如何處理,這本來就是人道主義意義上的難題,但是,罪行能掩蓋的了嗎?我們應該怎樣面對過往的傷痛,是記憶還是遺忘?
日裔英籍作家石黑一雄的小說——《被掩埋的巨人》,就探討了這麼一個話題:我們該如何面對戰爭的傷痛?和平能掩蓋在罪惡之下嗎?
石黑一雄1954年出生於日本長崎,5歲歲父母移居英國,是英國文壇上的「移民三雄」之一,他並不是一個高產作家,這本《被掩埋的巨人》,他寫了整整十年才完稿,十年磨一劍,這本披著魔幻外衣的小說,旨在探討有關記憶、愛與死亡的永恆主題,探討我們該如何回憶過去的創傷。
石黑一雄表示,他的創作動因來自來自南斯拉夫解體時在歐洲的見聞和盧安達的種族屠殺,此外還包括種族隔離後南非以及二戰後的日本。他不想寫一部純粹紀實或者歷史的作品,而是想通過隱喻來表達這種現象的普遍性和永恆性。
關於戰爭與和平的問題,千百年來每位作家都有不同的描述,石黑一雄用這樣一個充滿玄幻色彩的故事,帶給讀者的思考卻是深刻的。就像作者說的:「我們必須揭開隱藏的事情,直面過去。」02故事的背景設在公元6世紀後亞瑟時代的英格蘭,不列顛與撒克遜之間持續多年的戰爭已告結束。
但詭異的是,隨著和平的降臨,一片「遺忘之霧」吞噬了整個山谷,居民失去了記憶,他們甚至不記得上一秒發生的事,極少談論過去,生活變得毫無意義。
穴居在山洞裡的不列顛老男人埃克索,常常努力地回想過去的事,那是他挽著兒子的手走在回家的路上的片段,不過,日漸模糊的回憶並沒有為他提供孩子最終的去向,反倒讓他更加迷惘。
為了趕在記憶消失之前找到兒子,他和妻子比特麗絲踏上了尋找兒子的征程。
一路上,他們兩個人邂逅了撒克遜騎士維斯坦,不列顛亞瑟王的圓桌騎士高文。
而以往的記憶就像春天冰雪融化下的山峰,慢慢凸顯出來。
當年,亞瑟王帶領圓桌騎士高文抵禦薩克遜人的侵襲,贏得勝利後,曾經殘忍的把整個村莊的撒克遜人殺光,以免後患。
為了掩蓋曾經屠村的殘忍,亞瑟王讓巫師梅林給巨龍魁瑞格施法,讓它噴出「失憶之霧」,常年縈繞山谷,因此不列顛人和薩克遜人忘記曾經的分裂和仇殺,和平安穩的居住在一起。
圓桌騎士高文打著屠殺惡龍的旗號,其實是保護它,讓它持續的噴出迷霧,使這片土地上的人們繼續遺忘過去,但黑暗血腥的過往對他而言都是痛苦的回憶,對於戰爭的愧疚深深的煎熬著他。
撒克遜騎士維斯坦擔負的責任是為了殺死巨龍、驅除迷霧,讓不列顛人屠殺撒克遜人的歷史重現,激起民眾的復仇。他在途中培養了一個撒克遜少年埃德溫,為的就是將仇恨延續下去。
隨著巨龍的死亡,人們的記憶漸漸恢復,曾經和平相處的兩族人,有著血海深仇,這和平還能繼續下去嗎?
但倘若不找出真相,只是一味地沉浸在遺忘之中,指鹿為馬、以假作真,讓戰爭變成和平,讓彼此的仇視變得相安無事,只把真相留給少數人用作不痛不癢的懺悔,那麼這樣的真相能掩蓋多久呢?
「可以寬恕,但不可以忘卻。」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內的這句標語,如今在每個中國人心中迴響,記住「南京大屠殺」,不是強調「仇恨教育」,而是不讓歷史再重演。
正如石黑一雄在接受採訪時提到,在道德的公共政治中,走出歷史災難的陰影,實現社會和解,是「不計前嫌」,而不是「不記前嫌」,而不是忘記前嫌。
罪惡是掩埋不了的的,歷史應該被銘記,時刻警惕後人,從中接受教訓。03歷史不應該被遺忘,那麼,愛情與其中所受的傷痛,是不是可以一起忘卻?是不是忘掉過去,忘掉曾經所受的傷痛,我們就可以幸福的生活在一起?生活中的磕磕絆絆是遺忘還是用來回憶?
文章的第二條線是關於愛與遺忘的,記憶消失的時候,這是一對恩愛的老夫妻,記不起以往的歲月,埃克索一直稱呼老年的比特麗絲為「公主」。
他們相濡以沫,形影不離,怎麼看都是一對幸福到老的夫妻。
在尋找記憶的路上,過去經歷的痛苦也慢慢顯露出來,埃克索也是亞瑟王的一名騎士,參加了不列顛人與撒克遜人之間的戰爭。
他們尋找的兒子早已經死去,比特麗絲曾經因為不甘寂寞出軌,而埃克索為了報復,甚至在兒子死去的時候都沒有叫比特麗絲見上一面,兒子墳墓在哪兒也不讓比特麗絲知道。
隨著迷霧漸漸淡去,兩個人開始感受到他們一直尋找的記憶並不是那麼美好時,兩人的內心都動搖了,埃克索憂心忡忡,一再問比特麗絲:「假如我們的過去充滿了傷害與痛苦,我們還會像這樣愛著對方嗎?」
即便這樣,比特麗絲還是堅持讓記憶回來,「我們願意讓壞的記憶回來,哪怕會讓我們哭泣,或者氣得發抖。因為,那不就是我們共同度過的一生嗎?」
隨著記憶的回復,痛苦也慢慢平復,兩個人互相原諒了對方。
最好的愛情,不是沒有猜忌,不是沒有矛盾,甚至不是沒有背叛,而是闖過那些矛盾、背叛與猜忌,你們依舊可以肩並肩一起面對生活和未知的未來。
記憶不分好壞都是寶貴的財富,一旦喪失,人類就失去存在的根源,恩怨情仇被掩埋不說,就連最寶貴的愛與親情都變得毫無意義。
有些傷害似乎是忘記了更輕鬆一些,但放棄回憶,意味著割捨自己身體的一部分,就像比特麗絲說的:「沒有了記憶,就沒有了源頭,我們的愛會不會慢慢枯萎、死亡?」
《被掩埋的巨人》:我們不應該忘記,哪怕是痛苦的回憶
「我想要寫一本書,關於一個社會是如何銘記和遺忘的。我曾寫過有關個人與記憶的作品,但我發現,個人和社會在銘記和忘卻這兩個方面的表現截然不同。」2007年諾貝爾獎的獲得者日裔英籍作家石黑一雄說。
01
「南京大屠殺」是我們國民心中永遠的痛。在那場驚天的暴行中,數十萬人的生命被無情的奪去。
關於這段歷史,罪魁禍首——日本人卻一再「失憶」,1982年,日本試圖篡改歷史教科書,不承認侵略的事實,其目的在於掩蓋「二戰」時期對亞洲各國的侵略和對亞洲各國人民犯下的滔天罪行。
歷史不能被遺忘,戰爭與和平,本來就是需要勇氣來直面,曾經戰爭的傷痛在和平年代如何處理,這本來就是人道主義意義上的難題,但是,罪行能掩蓋的了嗎?我們應該怎樣面對過往的傷痛,是記憶還是遺忘?
日裔英籍作家石黑一雄的小說——《被掩埋的巨人》,就探討了這麼一個話題:我們該如何面對戰爭的傷痛?和平能掩蓋在罪惡之下嗎?
石黑一雄1954年出生於日本長崎,5歲歲父母移居英國,是英國文壇上的「移民三雄」之一,他並不是一個高產作家,這本《被掩埋的巨人》,他寫了整整十年才完稿,十年磨一劍,這本披著魔幻外衣的小說,旨在探討有關記憶、愛與死亡的永恆主題,探討我們該如何回憶過去的創傷。
石黑一雄表示,他的創作動因來自來自南斯拉夫解體時在歐洲的見聞和盧安達的種族屠殺,此外還包括種族隔離後南非以及二戰後的日本。他不想寫一部純粹紀實或者歷史的作品,而是想通過隱喻來表達這種現象的普遍性和永恆性。
關於戰爭與和平的問題,千百年來每位作家都有不同的描述,石黑一雄用這樣一個充滿玄幻色彩的故事,帶給讀者的思考卻是深刻的。就像作者說的:「我們必須揭開隱藏的事情,直面過去。」
02
故事的背景設在公元6世紀後亞瑟時代的英格蘭,不列顛與撒克遜之間持續多年的戰爭已告結束。
但詭異的是,隨著和平的降臨,一片「遺忘之霧」吞噬了整個山谷,居民失去了記憶,他們甚至不記得上一秒發生的事,極少談論過去,生活變得毫無意義。
穴居在山洞裡的不列顛老男人埃克索,常常努力地回想過去的事,那是他挽著兒子的手走在回家的路上的片段,不過,日漸模糊的回憶並沒有為他提供孩子最終的去向,反倒讓他更加迷惘。
為了趕在記憶消失之前找到兒子,他和妻子比特麗絲踏上了尋找兒子的征程。
一路上,他們兩個人邂逅了撒克遜騎士維斯坦,不列顛亞瑟王的圓桌騎士高文。
而以往的記憶就像春天冰雪融化下的山峰,慢慢凸顯出來。
當年,亞瑟王帶領圓桌騎士高文抵禦薩克遜人的侵襲,贏得勝利後,曾經殘忍的把整個村莊的撒克遜人殺光,以免後患。
為了掩蓋曾經屠村的殘忍,亞瑟王讓巫師梅林給巨龍魁瑞格施法,讓它噴出「失憶之霧」,常年縈繞山谷,因此不列顛人和薩克遜人忘記曾經的分裂和仇殺,和平安穩的居住在一起。
圓桌騎士高文打著屠殺惡龍的旗號,其實是保護它,讓它持續的噴出迷霧,使這片土地上的人們繼續遺忘過去,但黑暗血腥的過往對他而言都是痛苦的回憶,對於戰爭的愧疚深深的煎熬著他。
撒克遜騎士維斯坦擔負的責任是為了殺死巨龍、驅除迷霧,讓不列顛人屠殺撒克遜人的歷史重現,激起民眾的復仇。他在途中培養了一個撒克遜少年埃德溫,為的就是將仇恨延續下去。
隨著巨龍的死亡,人們的記憶漸漸恢復,曾經和平相處的兩族人,有著血海深仇,這和平還能繼續下去嗎?
但倘若不找出真相,只是一味地沉浸在遺忘之中,指鹿為馬、以假作真,讓戰爭變成和平,讓彼此的仇視變得相安無事,只把真相留給少數人用作不痛不癢的懺悔,那麼這樣的真相能掩蓋多久呢?
「可以寬恕,但不可以忘卻。」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內的這句標語,如今在每個中國人心中迴響,記住「南京大屠殺」,不是強調「仇恨教育」,而是不讓歷史再重演。
正如石黑一雄在接受採訪時提到,在道德的公共政治中,走出歷史災難的陰影,實現社會和解,是「不計前嫌」,而不是「不記前嫌」,而不是忘記前嫌。
罪惡是掩埋不了的的,歷史應該被銘記,時刻警惕後人,從中接受教訓。
03
歷史不應該被遺忘,那麼,愛情與其中所受的傷痛,是不是可以一起忘卻?是不是忘掉過去,忘掉曾經所受的傷痛,我們就可以幸福的生活在一起?生活中的磕磕絆絆是遺忘還是用來回憶?
文章的第二條線是關於愛與遺忘的,記憶消失的時候,這是一對恩愛的老夫妻,記不起以往的歲月,埃克索一直稱呼老年的比特麗絲為「公主」。
他們相濡以沫,形影不離,怎麼看都是一對幸福到老的夫妻。
在尋找記憶的路上,過去經歷的痛苦也慢慢顯露出來,埃克索也是亞瑟王的一名騎士,參加了不列顛人與撒克遜人之間的戰爭。
他們尋找的兒子早已經死去,比特麗絲曾經因為不甘寂寞出軌,而埃克索為了報復,甚至在兒子死去的時候都沒有叫比特麗絲見上一面,兒子墳墓在哪兒也不讓比特麗絲知道。
隨著迷霧漸漸淡去,兩個人開始感受到他們一直尋找的記憶並不是那麼美好時,兩人的內心都動搖了,埃克索憂心忡忡,一再問比特麗絲:「假如我們的過去充滿了傷害與痛苦,我們還會像這樣愛著對方嗎?」
即便這樣,比特麗絲還是堅持讓記憶回來,「我們願意讓壞的記憶回來,哪怕會讓我們哭泣,或者氣得發抖。因為,那不就是我們共同度過的一生嗎?」
隨著記憶的回復,痛苦也慢慢平復,兩個人互相原諒了對方。
最好的愛情,不是沒有猜忌,不是沒有矛盾,甚至不是沒有背叛,而是闖過那些矛盾、背叛與猜忌,你們依舊可以肩並肩一起面對生活和未知的未來。
記憶不分好壞都是寶貴的財富,一旦喪失,人類就失去存在的根源,恩怨情仇被掩埋不說,就連最寶貴的愛與親情都變得毫無意義。
有些傷害似乎是忘記了更輕鬆一些,但放棄回憶,意味著割捨自己身體的一部分,就像比特麗絲說的:「沒有了記憶,就沒有了源頭,我們的愛會不會慢慢枯萎、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