閨蜜和我說,前幾天她吼了才兩歲的孩子,這是她第一次這麼凶的對孩子。
當時孩子坐在姥姥懷裡,咿咿呀呀地對全世界不滿意。姥姥猜孩子可能想喝水,遞上吸管杯。孩子接過來沒喝,把杯子抓在手裡上下揮舞。奶奶說:「不喝就還給姥姥。」孩子反而把杯子使勁甩到了地上,把杯蓋都裂開了,響聲巨大。大家都嚇了一跳,孩子自己卻不以為然。
閨蜜當時正在旁邊加班,被吵到有點生氣,想著規範下孩子的行為,樹立一下「嚴厲媽媽」的形象。很嚴肅地叫他名字「小淘」。小淘沉浸在自己的小世界裡沒聽到。於是閨蜜提高音量又呵斥了一聲,「不許亂扔東西。」閨蜜嚴厲地盯著小淘,一字一句地說。小淘有點迷茫,大眼睛愣愣地看著閨蜜,臉變紅了,嘴巴一張一合發出「媽……媽……」的音節,像是想解釋,又像是不解,又或者想媽媽抱抱。
而此時的閨蜜正在旁邊瞪著眼睛扮演「嚴厲媽媽」。「不能亂扔東西。」閨蜜又重複了一遍,表情還是很嚴肅的樣子。小淘表情獃滯的看著閨蜜不說話。
當時小淘瞪著眼睛看著閨蜜,不哭不鬧不說話。以往小淘早就哭了出來要喊媽媽抱了,但是這次小淘沒有動靜。這時,小淘的姥姥趕緊的抱著小淘開始哄,「媽媽不是故意的,小淘乖,不怕哦。」這時孩子才反應過來,奶奶把孩子摟到肩膀上進行安撫。
教育就這樣倉促地結束了,閨蜜發現自己一時無法繼續工作,因為孩子略顯驚恐地看著閨蜜欲說還休的形象在自己的腦海里揮之不去。閨蜜開始反省自己這樣吼小淘對嗎?越想越內疚。
對於吼孩子,很多父母都說不怕孩子哭鬧,更不怕他跟你找各種各樣的理由,但就怕遇到那種「打不哭罵不動」,彷彿被按了靜音鍵一樣的孩子!
有一個媽媽在朋友圈分享說:「剛剛吼完孩子,真的很後悔,心疼兒子驚恐的眼神」引起了大家的同感。講真,孩子真的需要你這樣去吼嗎?
其實,很多時候你的對孩子的吼叫往往比孩子的問題本身更可怕。
比如:一個孩子剛剛學說話,口齒不清,一著急就結巴。我想很多父母都會遇到這種情況。有些父母看到孩子說不清,心裡很著急,這個孩子今後讀書怎麼辦?會不會變成一個結巴子?怎麼辦?父母就會嚴厲而急切地關注這個問題,第一遍可能耐心教導,第二遍還老樣子。第三遍就會直接就劈頭蓋臉地罵過去,結果孩子越說越結巴。本身一個不嚴重的問題,被父母吼叫後就變成了真正的問題。
對孩子來說,有一種無奈是「媽媽覺得我不吼就不聽話!」
對於父母來說,有一種著急是「吼完孩子卻不知道他心裡在想什麼。」
前段時間,在《@所有人》節目中,演員小陶虹分享了一段自己吼孩子的經歷。
有一次出門前,女兒不小心打翻了牛奶,她衝上去劈頭蓋臉沖女兒吼,「你怎麼回事啊?」
被她這麼一吼,女兒一哆嗦,當即就愣住了,滿眼恐懼地望著她,不說話,甚至連哭都忘了。
小陶虹看到女兒的這個表情後,立馬意識到自己錯了。
當女兒再次「啪嘰」把牛奶摔到地上的時候,她沒有批評,而是走過去抱住了手足無措的孩子。
這時,沉默中的女兒有了安全感,哇地一聲哭了出來。
孩子被吼後不說話,其實是心理遭受創傷後的一種表現。
其原因有以下幾種:
1、因為恐懼
安全感受到了傷害,孩子會不願意再相信父母,所以會刻意地和父母拉開距離,甚至會在心中懷疑:爸爸媽媽是不是不愛我了?
2、被吼得多了
有些孩子會產生破罐子破摔的心態,心裡雖然不服氣,但也懶得去反駁!
3、自尊心受到傷害
孩子感覺自尊心受到了傷害,會出現情感上的障礙,變得自卑甚至自閉,整日擔心自己在父母面前做錯事,說錯話!
吼孩子確實能讓孩子暫時安靜一會,解決一些當下的小問題。但是,卻給孩子的成長留下了很大的隱患。
而對於那些「打不哭罵不語」的孩子,其心理傷害更是無法估量。從心理學上來說,「吼」本身就是一種不好好說話的表現,屬於語言暴力的一種,會對人造成精神傷害。
對於父母而言,吼叫或許只是1分鐘的事情,但對孩子而言,其傷害可能貫穿一生。
蒙台梭利博士說:每種性格缺陷都是由兒童早期經受的某種錯誤對待造成的。
心理學上也認為,任何一種心理疾病,追根溯源,都是童年時的創傷。
愛之深,責之切,做父母的誰也避免不了吼孩子,可如果孩子「打不哭罵不語」,我們就應該提高警惕了。
那麼,應該如何做,才能解救那個受傷的孩子呢?
放下身段,去安撫那個恐懼的孩子
雖然我們都說要做一個慈母,和孩子相親相愛,奈何,在親子教育中,稍不留神,就處成了塑料母子情。
一旦我們大聲吼了孩子,請記得給自己幾分鐘緩和時間,待到情緒平復後,蹲下來,試著去抱抱你的孩子。
告訴他:媽媽雖然吼了你,但媽媽對你的愛一點都沒有減少,下一次,媽媽一定努力控制自己的情緒。
引導孩子表達情緒
情緒是有能量的,父母吼孩子,傳遞給孩子的是負能量,孩子受負能量投射,感到恐懼,用不說話來抗拒這種能量。
但實際上,很多孩子沒有消化負能量的能力,長期不說話,只會讓負能量積鬱在心裡。
當傷害形成後,父母一定要事後補救
心平氣和地引導孩子說出心中的真實想法,教孩子學會表達情緒、排解情緒,並鄭重地和孩子保證:這只是情感的交流,不是對錯的糾正。
接納自己和接受孩子的不完美
每個人內心深處都住著一個「別人家的孩子」,父母都按照這個「別人家的孩子」的標準去教育自己的孩子,讓他按照那個標準去生活成長。吼孩子,其實是父母對自身的一種不接納。
愛因斯坦說:如果你根據能不能爬樹來判斷一條魚的能力,那你一生都會認為它是愚蠢的。
其實,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他只能是他自己,而不是我們的複製品,更不可能長成父母想要的樣子。更不能成長成別人的樣子。
尹建莉曾說:面對孩子,成年人最大的文明所在,就是站在孩子的角度,努力理解他的所作所為,以他樂意接受的方式對他的成長進行引導。
心理學上有個詞叫作「南風效應」。
源於這樣一個小故事:北風和南風比威力,看誰能把行人身上的大衣給吹掉。北風吹出了狂躁刺骨的大風,想把行人的衣服吹走,誰知行人害怕寒冷,反而把衣服裹得更緊。南風吹出絲絲柔和溫暖的微風,行人覺得暖,自己脫掉了衣服。
教育孩子何嘗不是一次力量比拼?只不過,這個力量不是如北風般粗暴的掠奪,而是徐徐送暖的溫柔教化。
如果把「吼」孩子看成是北風,溫和的勸誡看成是南風,那麼顯然南風比北風更高明。
從感受來看,南風雖無北風剛勁有力,但它有以柔克剛的韌力,有春風化雨的神奇,能讓孩子在這種溫和有力的教導中,感受到愛與溫暖。
作為父母,不僅要自覺控制好自己的情緒,不讓壞情緒轉移到教育上,而且要懂得尊重孩子。
寶媽們,吼孩子再所難免,吼完後的溝通和處理方式非常重要,當然能控制盡量控制啦~ 大家會吼孩子嗎?孩子會頂嘴還是保持沉默?歡迎留言討論吧~
總是控制不住自己吼孩子,對孩子會是一生的危害
閨蜜和我說,前幾天她吼了才兩歲的孩子,這是她第一次這麼凶的對孩子。
當時孩子坐在姥姥懷裡,咿咿呀呀地對全世界不滿意。姥姥猜孩子可能想喝水,遞上吸管杯。孩子接過來沒喝,把杯子抓在手裡上下揮舞。奶奶說:「不喝就還給姥姥。」孩子反而把杯子使勁甩到了地上,把杯蓋都裂開了,響聲巨大。大家都嚇了一跳,孩子自己卻不以為然。
閨蜜當時正在旁邊加班,被吵到有點生氣,想著規範下孩子的行為,樹立一下「嚴厲媽媽」的形象。很嚴肅地叫他名字「小淘」。小淘沉浸在自己的小世界裡沒聽到。於是閨蜜提高音量又呵斥了一聲,「不許亂扔東西。」閨蜜嚴厲地盯著小淘,一字一句地說。小淘有點迷茫,大眼睛愣愣地看著閨蜜,臉變紅了,嘴巴一張一合發出「媽……媽……」的音節,像是想解釋,又像是不解,又或者想媽媽抱抱。
而此時的閨蜜正在旁邊瞪著眼睛扮演「嚴厲媽媽」。「不能亂扔東西。」閨蜜又重複了一遍,表情還是很嚴肅的樣子。小淘表情獃滯的看著閨蜜不說話。
當時小淘瞪著眼睛看著閨蜜,不哭不鬧不說話。以往小淘早就哭了出來要喊媽媽抱了,但是這次小淘沒有動靜。這時,小淘的姥姥趕緊的抱著小淘開始哄,「媽媽不是故意的,小淘乖,不怕哦。」這時孩子才反應過來,奶奶把孩子摟到肩膀上進行安撫。
教育就這樣倉促地結束了,閨蜜發現自己一時無法繼續工作,因為孩子略顯驚恐地看著閨蜜欲說還休的形象在自己的腦海里揮之不去。閨蜜開始反省自己這樣吼小淘對嗎?越想越內疚。
對於吼孩子,很多父母都說不怕孩子哭鬧,更不怕他跟你找各種各樣的理由,但就怕遇到那種「打不哭罵不動」,彷彿被按了靜音鍵一樣的孩子!
有一個媽媽在朋友圈分享說:「剛剛吼完孩子,真的很後悔,心疼兒子驚恐的眼神」引起了大家的同感。講真,孩子真的需要你這樣去吼嗎?
其實,很多時候你的對孩子的吼叫往往比孩子的問題本身更可怕。
比如:一個孩子剛剛學說話,口齒不清,一著急就結巴。我想很多父母都會遇到這種情況。有些父母看到孩子說不清,心裡很著急,這個孩子今後讀書怎麼辦?會不會變成一個結巴子?怎麼辦?父母就會嚴厲而急切地關注這個問題,第一遍可能耐心教導,第二遍還老樣子。第三遍就會直接就劈頭蓋臉地罵過去,結果孩子越說越結巴。本身一個不嚴重的問題,被父母吼叫後就變成了真正的問題。
對孩子來說,有一種無奈是「媽媽覺得我不吼就不聽話!」
對於父母來說,有一種著急是「吼完孩子卻不知道他心裡在想什麼。」
前段時間,在《@所有人》節目中,演員小陶虹分享了一段自己吼孩子的經歷。
有一次出門前,女兒不小心打翻了牛奶,她衝上去劈頭蓋臉沖女兒吼,「你怎麼回事啊?」
被她這麼一吼,女兒一哆嗦,當即就愣住了,滿眼恐懼地望著她,不說話,甚至連哭都忘了。
小陶虹看到女兒的這個表情後,立馬意識到自己錯了。
當女兒再次「啪嘰」把牛奶摔到地上的時候,她沒有批評,而是走過去抱住了手足無措的孩子。
這時,沉默中的女兒有了安全感,哇地一聲哭了出來。
孩子被吼後不說話,其實是心理遭受創傷後的一種表現。
其原因有以下幾種:
1、因為恐懼
安全感受到了傷害,孩子會不願意再相信父母,所以會刻意地和父母拉開距離,甚至會在心中懷疑:爸爸媽媽是不是不愛我了?
2、被吼得多了
有些孩子會產生破罐子破摔的心態,心裡雖然不服氣,但也懶得去反駁!
3、自尊心受到傷害
孩子感覺自尊心受到了傷害,會出現情感上的障礙,變得自卑甚至自閉,整日擔心自己在父母面前做錯事,說錯話!
吼孩子確實能讓孩子暫時安靜一會,解決一些當下的小問題。但是,卻給孩子的成長留下了很大的隱患。
而對於那些「打不哭罵不語」的孩子,其心理傷害更是無法估量。從心理學上來說,「吼」本身就是一種不好好說話的表現,屬於語言暴力的一種,會對人造成精神傷害。
對於父母而言,吼叫或許只是1分鐘的事情,但對孩子而言,其傷害可能貫穿一生。
蒙台梭利博士說:每種性格缺陷都是由兒童早期經受的某種錯誤對待造成的。
心理學上也認為,任何一種心理疾病,追根溯源,都是童年時的創傷。
愛之深,責之切,做父母的誰也避免不了吼孩子,可如果孩子「打不哭罵不語」,我們就應該提高警惕了。
那麼,應該如何做,才能解救那個受傷的孩子呢?
放下身段,去安撫那個恐懼的孩子
雖然我們都說要做一個慈母,和孩子相親相愛,奈何,在親子教育中,稍不留神,就處成了塑料母子情。
一旦我們大聲吼了孩子,請記得給自己幾分鐘緩和時間,待到情緒平復後,蹲下來,試著去抱抱你的孩子。
告訴他:媽媽雖然吼了你,但媽媽對你的愛一點都沒有減少,下一次,媽媽一定努力控制自己的情緒。
引導孩子表達情緒
情緒是有能量的,父母吼孩子,傳遞給孩子的是負能量,孩子受負能量投射,感到恐懼,用不說話來抗拒這種能量。
但實際上,很多孩子沒有消化負能量的能力,長期不說話,只會讓負能量積鬱在心裡。
當傷害形成後,父母一定要事後補救
心平氣和地引導孩子說出心中的真實想法,教孩子學會表達情緒、排解情緒,並鄭重地和孩子保證:這只是情感的交流,不是對錯的糾正。
接納自己和接受孩子的不完美
每個人內心深處都住著一個「別人家的孩子」,父母都按照這個「別人家的孩子」的標準去教育自己的孩子,讓他按照那個標準去生活成長。吼孩子,其實是父母對自身的一種不接納。
愛因斯坦說:如果你根據能不能爬樹來判斷一條魚的能力,那你一生都會認為它是愚蠢的。
其實,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他只能是他自己,而不是我們的複製品,更不可能長成父母想要的樣子。更不能成長成別人的樣子。
尹建莉曾說:面對孩子,成年人最大的文明所在,就是站在孩子的角度,努力理解他的所作所為,以他樂意接受的方式對他的成長進行引導。
心理學上有個詞叫作「南風效應」。
源於這樣一個小故事:北風和南風比威力,看誰能把行人身上的大衣給吹掉。北風吹出了狂躁刺骨的大風,想把行人的衣服吹走,誰知行人害怕寒冷,反而把衣服裹得更緊。南風吹出絲絲柔和溫暖的微風,行人覺得暖,自己脫掉了衣服。
教育孩子何嘗不是一次力量比拼?只不過,這個力量不是如北風般粗暴的掠奪,而是徐徐送暖的溫柔教化。
如果把「吼」孩子看成是北風,溫和的勸誡看成是南風,那麼顯然南風比北風更高明。
從感受來看,南風雖無北風剛勁有力,但它有以柔克剛的韌力,有春風化雨的神奇,能讓孩子在這種溫和有力的教導中,感受到愛與溫暖。
作為父母,不僅要自覺控制好自己的情緒,不讓壞情緒轉移到教育上,而且要懂得尊重孩子。
寶媽們,吼孩子再所難免,吼完後的溝通和處理方式非常重要,當然能控制盡量控制啦~ 大家會吼孩子嗎?孩子會頂嘴還是保持沉默?歡迎留言討論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