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家長都會遇到這個問題:孩子上興趣班,從「一時興起」到找借口逃避時,父母該怎麼做,才能讓他堅持下去呢?回答這個問題前,先給大家看張照片:
這是千尋初學舞蹈的時候。
最後一排,趴在瑜伽墊上,像只小懶狗一樣的就是她。
那會剛學中國舞不到兩個月,正跟我較勁:媽媽,我不想要學跳舞了,跳舞一點都不好玩!
我:當初是誰拽著我非要學跳舞?
千尋:我現在沒興趣了。
我:是覺得練基礎功太累了吧?今天大家都在劈叉,就你一人趴墊子上偷懶。
千尋乾脆耍賴假哭起來:我劈不來,劈不來嘛!我就是不想學跳舞了!
一邊用小眼神瞟我,觀察我有多少妥協的餘地。
這樣的場景,很多家長都不陌生吧?
接千尋興趣班放學時,在門口和其它媽媽閑聊,發現自己不是個例:
哎呀,我兒子也鬧呢,說不想學跆拳道了,學之前,我們也是本著民主精神,讓他自己選的,現在倒好,才上三節課,就打退堂鼓啦。
其實,我明白千尋為什麼不肯繼續學跳舞。
她想像中的舞蹈課是這樣子滴:
老師播放有韻律的音樂,她站在舞台上,即興發揮來一曲,結尾再來點熱烈的掌聲,就更圓滿了。
然而,現實中的舞蹈課是這個樣子滴:
一遍接一遍,枯燥乏味的基礎功練習。有些動作,比如下腰、劈叉,還有點難度,需要反覆練習。
我想,那個不願繼續學跆拳道的男孩,和千尋面臨的問題是一樣的。對大多數小朋友來說,「理想豐滿,現實骨感」,絕對是他們初上興趣班的真實寫照。
身為家長的我們可為難了:
按孩子自己要求的,放棄吧,會不會寵壞他,讓他覺得什麼事兒都是我想做就做做,不想做就算了。不按孩子的要求來,非讓他堅持吧,又會不會有點強人所難了,萬一孩子是真沒興趣呢?
怎麼破?1我想到美國心理學教授Angela Duckworth在TED上的一個演講,名叫《成功的關鍵不是智商,而是毅力》。
Angela Duckworth在紐約一家公立學校教7年級學生的數學,和別的老師一樣,她會給學生們做一些小測驗。當試卷收上來後,也會計算孩子們的成績。
若干次之後,她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IQ的高低並不是好學生和差學生之間的唯一差別,一些課業表現好的孩子並不聰明,相反一些非常聰明的孩子反而表現不盡人意。
這個現象引起了她的思考,繼而她離開了講台,帶著她的團隊進行了長期調研。
他們調研軍隊中哪些新兵會被淘汰出局;他們觀摩全國拼字比賽,研究哪類孩子會晉級到最後。在不同情境下,一種性格特徵凸顯了出來,這種特徵在很大程度上預示了成功。它不是社交智力,不是漂亮的外表,強健的體魄,也不是很高的IQ,它是毅力。
有趣的是,研究還表明,毅力與才華沒什麼關係,才華並不能使一個孩子堅韌。
也就是說,也許孩子對跳舞有興趣,甚至四肢柔軟彈性好,具備了一些天賦,可即便如此,如果他缺乏堅持的毅力,也不見得能學好。這也解釋了,為什麼有些人的興趣,永遠都只能是興趣。
對千尋來說,練基本功多苦啊,渾身酸疼還不能臭美,如果不上舞蹈課,就可以和小夥伴去玩,多輕鬆啊。一比較,對舞蹈的興趣就被惰性掩蓋了。
說到底,輕言放棄的孩子缺少的是毅力,一種擁有持久恆勁的能力。
想明白這個道理,之前的問題自然就有了答案:
我們不必按孩子的要求馬上放棄,也不必強迫他堅持,而是應該告訴孩子,不論如何,你得讓我看見你真正努力過,再來決定是否放棄。
如果你從未努力過,有什麼資格說放棄呢?2既然找到了孩子輕言放棄的原因,知道不必按孩子要求馬上放棄,接下來的問題就是怎麼才能讓孩子不放棄呢?
我先是選了個風和日麗的日子,做了千尋最愛吃的義大利面,趁她心情還不錯,循循善誘:
千尋,你知道拿了好多奧運金牌的游泳健將菲爾普斯嗎?
這名字她不熟,但聽說是拿了好多金牌,還是有種不明覺厲的感覺。
我:他的身材比例簡直就是為游泳而生的,可就算有天分,人家還是很努力,從小每周練七天,每天至少游五個小時!要不是有毅力,怎麼能拿金牌……
千尋:好厲害啊!可是,媽媽,我不認識他呢?
……
我不死心,決心換個身邊的例子。你覺得教跳舞的李老師漂亮不?
千尋想了一秒,狡黠地瞟我一眼說:不漂亮!(之前她說李老師的腿又長又直,好漂亮,我曾趁熱打鐵說你要是像老師那樣努力練功,也能變漂亮,可現在她不上鉤了)
好說歹說不行,我徹底怒了,氣沖沖地講道:你不行也得行!反正你得堅持不下去了再說!
得,她乾脆一屁股坐在地上,一臉「我就是堅持不了,你拿我怎麼滴吧」的賴皮樣。怎麼辦?
恰當的教養方式,很多時候就是被「逼」出來滴(汗),孩子不買賬嘛,還只能回到反省與尋找的路上。
尋找的過程中,看到兒童心理學家科恩博士的一段話:
壓力不可怕,恰當的壓力反而是成長所需。可怕的是壓力持續時,孩子沒得到及時幫助。
我們要做的既不是強迫他面對壓力,也不是任由他逃避壓力,而是要用輕鬆的方式幫他緩解壓力,才能繼續向前。
他末尾的總結給我震撼最大:在鼓勵孩子堅持時,一定要「有益的推動」,而非「有害的強迫」!
是啊,別人的故事就算正能量爆棚,如果不能打動孩子,也算不上「有益推動」,而我惱怒地要求她必須堅持,無異於「有害的強迫」。(圖片來源於包圖網)3科恩博士提到「有益的推動」有這麼四個具體策略,我親測後覺得效果不錯,分享給大家。
策略1:讓內心的嚮往帶來動力。
我帶千尋看了好幾場舞台劇,這種近距離舞台劇的效果很震撼,她看得全神貫注,眼珠兒都不動一下。演員們在舞台上的表現和觀眾給予的熱情回應,讓她產生了深深的嚮往。本來就喜歡舞蹈的她心裡潛伏著一種渴望,這種現實的接觸,將渴望具體化了,觸動了她,成為她堅持的動力。
這點我在跟一位非常有名的鋼琴老師交流時,也得到了印證。
當時我諮詢這位專業老師,千尋什麼時候跟她學琴比較合適,老師的建議是不要一來就讓孩子學琴,應該先讓她多聽音樂,上上好玩的韻律遊戲課,對音樂有感覺有嚮往了,再接觸樂器。
大家可以參考而行,比如你想讓孩子學網球,最好先給他看一些網球比賽的視頻,比如學畫畫之前,可以多逛逛畫展,或者鼓勵孩子玩玩塗鴉遊戲。
策略2:同行的夥伴帶來動力。
千尋有兩個小夥伴也在學舞蹈,我就鼓勵她們一起練習一起玩,玩的時候會互相比劃新學到的動作,同伴的作用就是讓苦逼的事兒因為有了互動、競爭而變得好玩了,她們有時會比賽誰學的「青蛙跳」更有趣,誰踮起腳尖的時候更像小仙女一些。:)為了和夥伴有共同語言,也為了臭美顯擺,倒是產生了堅持的動力。
策略3:家人的陪伴帶來動力。
每次興趣班放學回家,我都會鼓勵千尋當小老師,她做示範,我和爸爸跟著她練,這讓她漲了不少成就感。而且,有些她在課堂上做不到的動作,在家裡相對寬鬆的環境中,我們嘻嘻哈哈陪她練,反倒容易做到,這給了她莫大信心,不會因為做不到的動作而畏懼上課,堅持的動力也就有啦。
策略4:寓教於樂的方式帶來動力。
我給老師提了點小建議:每節課開頭增加觀摩時間,由老師表演一段舞蹈,或播放一段視頻,讓孩子感受舞蹈之美。中場增加自由舞時間,讓孩子們發揮一下,多了趣味性。老師欣然採納了建議,可別小看這兩個小環節,有了它們,舞蹈課變得生動多啦,孩子們也多了堅持下去的動力。
這點呢實操起來比較難,因為主導權在老師手上,不過咱們做家長的可以盡量建議,有些合理的建議,老師也是會欣然採納的。
四個策略的核心,總結起來就是:
用雙管齊下的方式,一邊堅持讓孩子停留在不舒適空間,要求他儘力後再決定放棄與否;一邊用些輕鬆的招數讓孩子堅持的過程變得快樂些。
我不敢說是最佳方案,但從千尋的變化來看,效果還是不錯的。
首先沒再提放棄的事兒了,其次因為堅持久一些,解鎖了新技能,新技能又帶來了成就感,不知不覺中度過了興趣班的瓶頸期。
通過嘗試,我也收穫了一點感悟:
孩子的毅力真的是可以鍛煉培養的,怎麼培養呢?就是「後媽、親媽」兩種角色都得演,像「後媽」一樣抓住想要逃走的寶貝,將他們「丟回」不舒適區。同時,又要像「親媽」一樣,想盡招數做有益的推動,把堅持的過程變得快樂有趣一點。
孩子,你得儘力了,才有資格說放棄
孩子上興趣班,從「一時興起」到找借口逃避,怎麼讓他堅持下去?
很多家長都會遇到這個問題:
孩子上興趣班,從「一時興起」到找借口逃避時,父母該怎麼做,才能讓他堅持下去呢?
回答這個問題前,先給大家看張照片:
這是千尋初學舞蹈的時候。
最後一排,趴在瑜伽墊上,像只小懶狗一樣的就是她。
那會剛學中國舞不到兩個月,正跟我較勁:媽媽,我不想要學跳舞了,跳舞一點都不好玩!
我:當初是誰拽著我非要學跳舞?
千尋:我現在沒興趣了。
我:是覺得練基礎功太累了吧?今天大家都在劈叉,就你一人趴墊子上偷懶。
千尋乾脆耍賴假哭起來:我劈不來,劈不來嘛!我就是不想學跳舞了!
一邊用小眼神瞟我,觀察我有多少妥協的餘地。
這樣的場景,很多家長都不陌生吧?
接千尋興趣班放學時,在門口和其它媽媽閑聊,發現自己不是個例:
哎呀,我兒子也鬧呢,說不想學跆拳道了,學之前,我們也是本著民主精神,讓他自己選的,現在倒好,才上三節課,就打退堂鼓啦。
其實,我明白千尋為什麼不肯繼續學跳舞。
她想像中的舞蹈課是這樣子滴:
老師播放有韻律的音樂,她站在舞台上,即興發揮來一曲,結尾再來點熱烈的掌聲,就更圓滿了。
然而,現實中的舞蹈課是這個樣子滴:
一遍接一遍,枯燥乏味的基礎功練習。有些動作,比如下腰、劈叉,還有點難度,需要反覆練習。
我想,那個不願繼續學跆拳道的男孩,和千尋面臨的問題是一樣的。對大多數小朋友來說,「理想豐滿,現實骨感」,絕對是他們初上興趣班的真實寫照。
身為家長的我們可為難了:
按孩子自己要求的,放棄吧,會不會寵壞他,讓他覺得什麼事兒都是我想做就做做,不想做就算了。不按孩子的要求來,非讓他堅持吧,又會不會有點強人所難了,萬一孩子是真沒興趣呢?
怎麼破?
1
我想到美國心理學教授Angela Duckworth在TED上的一個演講,名叫《成功的關鍵不是智商,而是毅力》。
Angela Duckworth在紐約一家公立學校教7年級學生的數學,和別的老師一樣,她會給學生們做一些小測驗。當試卷收上來後,也會計算孩子們的成績。
若干次之後,她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IQ的高低並不是好學生和差學生之間的唯一差別,一些課業表現好的孩子並不聰明,相反一些非常聰明的孩子反而表現不盡人意。
這個現象引起了她的思考,繼而她離開了講台,帶著她的團隊進行了長期調研。
他們調研軍隊中哪些新兵會被淘汰出局;他們觀摩全國拼字比賽,研究哪類孩子會晉級到最後。在不同情境下,一種性格特徵凸顯了出來,這種特徵在很大程度上預示了成功。它不是社交智力,不是漂亮的外表,強健的體魄,也不是很高的IQ,它是毅力。
有趣的是,研究還表明,毅力與才華沒什麼關係,才華並不能使一個孩子堅韌。
也就是說,也許孩子對跳舞有興趣,甚至四肢柔軟彈性好,具備了一些天賦,可即便如此,如果他缺乏堅持的毅力,也不見得能學好。這也解釋了,為什麼有些人的興趣,永遠都只能是興趣。
對千尋來說,練基本功多苦啊,渾身酸疼還不能臭美,如果不上舞蹈課,就可以和小夥伴去玩,多輕鬆啊。一比較,對舞蹈的興趣就被惰性掩蓋了。
說到底,輕言放棄的孩子缺少的是毅力,一種擁有持久恆勁的能力。
想明白這個道理,之前的問題自然就有了答案:
我們不必按孩子的要求馬上放棄,也不必強迫他堅持,而是應該告訴孩子,不論如何,你得讓我看見你真正努力過,再來決定是否放棄。
如果你從未努力過,有什麼資格說放棄呢?
2
既然找到了孩子輕言放棄的原因,知道不必按孩子要求馬上放棄,接下來的問題就是怎麼才能讓孩子不放棄呢?
我先是選了個風和日麗的日子,做了千尋最愛吃的義大利面,趁她心情還不錯,循循善誘:
千尋,你知道拿了好多奧運金牌的游泳健將菲爾普斯嗎?
這名字她不熟,但聽說是拿了好多金牌,還是有種不明覺厲的感覺。
我:他的身材比例簡直就是為游泳而生的,可就算有天分,人家還是很努力,從小每周練七天,每天至少游五個小時!要不是有毅力,怎麼能拿金牌……
千尋:好厲害啊!可是,媽媽,我不認識他呢?
……
我不死心,決心換個身邊的例子。你覺得教跳舞的李老師漂亮不?
千尋想了一秒,狡黠地瞟我一眼說:不漂亮!(之前她說李老師的腿又長又直,好漂亮,我曾趁熱打鐵說你要是像老師那樣努力練功,也能變漂亮,可現在她不上鉤了)
好說歹說不行,我徹底怒了,氣沖沖地講道:你不行也得行!反正你得堅持不下去了再說!
得,她乾脆一屁股坐在地上,一臉「我就是堅持不了,你拿我怎麼滴吧」的賴皮樣。怎麼辦?
恰當的教養方式,很多時候就是被「逼」出來滴(汗),孩子不買賬嘛,還只能回到反省與尋找的路上。
尋找的過程中,看到兒童心理學家科恩博士的一段話:
壓力不可怕,恰當的壓力反而是成長所需。可怕的是壓力持續時,孩子沒得到及時幫助。
我們要做的既不是強迫他面對壓力,也不是任由他逃避壓力,而是要用輕鬆的方式幫他緩解壓力,才能繼續向前。
他末尾的總結給我震撼最大:在鼓勵孩子堅持時,一定要「有益的推動」,而非「有害的強迫」!
是啊,別人的故事就算正能量爆棚,如果不能打動孩子,也算不上「有益推動」,而我惱怒地要求她必須堅持,無異於「有害的強迫」。
(圖片來源於包圖網)
3
科恩博士提到「有益的推動」有這麼四個具體策略,我親測後覺得效果不錯,分享給大家。
策略1:讓內心的嚮往帶來動力。
我帶千尋看了好幾場舞台劇,這種近距離舞台劇的效果很震撼,她看得全神貫注,眼珠兒都不動一下。演員們在舞台上的表現和觀眾給予的熱情回應,讓她產生了深深的嚮往。本來就喜歡舞蹈的她心裡潛伏著一種渴望,這種現實的接觸,將渴望具體化了,觸動了她,成為她堅持的動力。
這點我在跟一位非常有名的鋼琴老師交流時,也得到了印證。
當時我諮詢這位專業老師,千尋什麼時候跟她學琴比較合適,老師的建議是不要一來就讓孩子學琴,應該先讓她多聽音樂,上上好玩的韻律遊戲課,對音樂有感覺有嚮往了,再接觸樂器。
大家可以參考而行,比如你想讓孩子學網球,最好先給他看一些網球比賽的視頻,比如學畫畫之前,可以多逛逛畫展,或者鼓勵孩子玩玩塗鴉遊戲。
策略2:同行的夥伴帶來動力。
千尋有兩個小夥伴也在學舞蹈,我就鼓勵她們一起練習一起玩,玩的時候會互相比劃新學到的動作,同伴的作用就是讓苦逼的事兒因為有了互動、競爭而變得好玩了,她們有時會比賽誰學的「青蛙跳」更有趣,誰踮起腳尖的時候更像小仙女一些。:)為了和夥伴有共同語言,也為了臭美顯擺,倒是產生了堅持的動力。
策略3:家人的陪伴帶來動力。
每次興趣班放學回家,我都會鼓勵千尋當小老師,她做示範,我和爸爸跟著她練,這讓她漲了不少成就感。而且,有些她在課堂上做不到的動作,在家裡相對寬鬆的環境中,我們嘻嘻哈哈陪她練,反倒容易做到,這給了她莫大信心,不會因為做不到的動作而畏懼上課,堅持的動力也就有啦。
策略4:寓教於樂的方式帶來動力。
我給老師提了點小建議:每節課開頭增加觀摩時間,由老師表演一段舞蹈,或播放一段視頻,讓孩子感受舞蹈之美。中場增加自由舞時間,讓孩子們發揮一下,多了趣味性。老師欣然採納了建議,可別小看這兩個小環節,有了它們,舞蹈課變得生動多啦,孩子們也多了堅持下去的動力。
這點呢實操起來比較難,因為主導權在老師手上,不過咱們做家長的可以盡量建議,有些合理的建議,老師也是會欣然採納的。
四個策略的核心,總結起來就是:
用雙管齊下的方式,一邊堅持讓孩子停留在不舒適空間,要求他儘力後再決定放棄與否;一邊用些輕鬆的招數讓孩子堅持的過程變得快樂些。
我不敢說是最佳方案,但從千尋的變化來看,效果還是不錯的。
首先沒再提放棄的事兒了,其次因為堅持久一些,解鎖了新技能,新技能又帶來了成就感,不知不覺中度過了興趣班的瓶頸期。
通過嘗試,我也收穫了一點感悟:
孩子的毅力真的是可以鍛煉培養的,怎麼培養呢?就是「後媽、親媽」兩種角色都得演,像「後媽」一樣抓住想要逃走的寶貝,將他們「丟回」不舒適區。同時,又要像「親媽」一樣,想盡招數做有益的推動,把堅持的過程變得快樂有趣一點。
孩子,你得儘力了,才有資格說放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