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解釋這個問題之前,先對朝鮮貢女做一個簡短介紹。"貢女"是朝鮮半島的高麗國和朝鮮王朝這兩個國家,向中國的元明清三個朝代敬獻的美女的總稱。在中原國力強盛時期,藩屬國要向中原朝貢,裡面不乏妙齡少女。
言歸正傳,開始為大家探析明朝與朝鮮的和親外交起因,以及發展如何成為「香餑餑」,充斥明朝後宮。在明朝之前,中原王朝受"正統觀"影響,為保證漢族政權的血統純正,自古以來奉行"胡婦"不入宮的原則,同少數民族聯姻方式更多的是"外嫁"而非"外娶"。
從朱元璋這裡打破了這一傳統,明朝初建時期,為了達到削弱北元、穩定東北局勢、拉攏原元朝藩屬國,朱元璋欲效仿元與高麗聯姻的方式,欲同藩屬國高麗、北元權臣等政治勢力結成穩定的政治集團,特徵選了一批蒙古、高麗女子人宮。
洪武二十二年四月,朱元璋首次向高麗提出了"和親"要求。聖旨內容非常親切,"我這裡有幾個孩兒,高麗有家世清白好人家女孩兒,可以送來做親。"可謂是誠意十足,給兒子說親,雖做不了正妃,那也能混個側妃,讓你的"貢女"都能嫁的不錯。我覺著朱元璋恐怕是擔心有二十幾個兒子,娶兒媳難,所以搞進口兒媳。當然是句玩笑話。
天公不作美,雖然高麗很快有了回應,但是由於高麗國內局勢動蕩不安,再加上徘徊在故元和新明之間的踟躕態度,惹得朱元璋大為光火,最終讓權近等人返回高麗傳達了"勿送處女"的聖旨。之後李成桂推翻了高麗王朝,建立了朝鮮王朝,和親外交又被提上日程,但是一直沒有實質性的操作惹得朱元璋對朝鮮的"誠意"愈加懷疑,而最終"罷姻親之議"。
難為想給兒子說親的老父親朱元璋,就這樣到死和朝鮮的和親外交計劃未能實現,但是不影響他自己後宮充斥朝鮮貢女。有史料記載,朱元璋後宮裡的韓妃、碩妃都是高麗貢女。怎麼來的了?當年朱元璋打天下的時候,不忘記娶媳婦,當年被送到元朝的朝鮮貢女很多被他收進後宮。也是挺辛苦的,單憑他一人生了二十六個兒子,十六個女兒。
其後,永樂帝也欲與朝鮮結親,而朝鮮太宗在永樂帝提出"和親"計劃後,就向臣子們十分堅決的表明了自己的立場。對明朝的"結親"提案是反對的,究其原因是擔心明朝同元朝一樣,通過宗室和親來控制和影響朝鮮的政治。還有部分原因在於高麗貢女百年的歷史流弊未平,給高麗的民眾和統治階層都帶來非常沉重的負擔。
落花有意流水無情,永樂帝作為一個仁慈的而皇帝,再加上天天忙著削番,疲於應對他的叔叔們,忙著了,也就同意了,不送也罷。
靖難之役成功後,朱棣登基為帝,也延續了其父與異族聯姻的政策並有所發展。永樂六年,他遣使至藩屬國朝鮮,要求朝鮮國王進貢年輕貌美、出身於宦官之家處女以充掖庭,之後他又先後兩次派人去朝徵選處女。
幾次甄選,其中不乏被冊封為妃、昭儀、婕妤的。"姿質裱粹,善吹玉簫"的權氏甚得朱棣歡心,她入宮之初即被冊為賢妃。中宮徐皇后去世後權氏還掌管六宮之事,《李朝實錄》載:成祖"教權妃管六宮的事來",可見明成祖對權賢妃是何的器重。
朝鮮貢女中有封號的還包括:韓氏為麗妃、崔氏為惠妃、楊氏為淑妃、任氏為順妃、李氏為昭儀、呂氏為婕妤等等,成祖朝有封號的朝鮮貢女佔據全部妃嬪的一半多,可見成祖後宮中充斥著大量朝鮮妃嬪。
前面說朱元璋偏愛朝鮮貢女,目的在於瓦解北元勢力,快速穩定明初局勢。那麼朱棣三次向朝鮮徵召貢女,又有何原因,難道是因為中原大陸女子都不好看,朝鮮女子格外美麗?機具異域情調?江南水鄉的女子第一個站出來不服。何況朱棣自己都直言貢女丑陋。"去年你這裡送過來的女子,胖的胖,麻的麻,矮的矮,都不甚好!"這也是後來兩次親自派人去挑選的原因吧。
朱棣當然有自己的考量。決定遷都北京,北京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得朝鮮在地理和政治上的重要性日益突出,處理好與朝鮮的關係就成為他外交中極為重要的一環。
朱棣本身與朝鮮可以說是淵源頗深。在其作為燕王駐守北京之時,就與朝鮮使臣多有接觸。而且據史料考證朱棣生母並非大腳馬皇后,很有可能是高麗的碩妃。所以可能對於朝鮮就有特殊的情懷。再結合朱棣性格,他是一個起承開合、銳意開拓的君王,在外交與軍事政治方面,一直都採取非常積極的手段。三次要求朝鮮貢女,宮中一半妃子皆是朝鮮女也就不足為奇了。
到了明宣宗這裡,他比他爺爺朱棣更為鍾情朝鮮貢女。明宣宗令朝鮮進貢女子,且不局限於美貌的處女,一些會做朝鮮飯菜的婦女、擅長朝鮮歌舞的歌舞伎也被進貢人京。以至於宮裡的朝鮮貢女比朱棣在位時期還多。當然他的目的就很簡單咯,純粹為了享樂。經過成祖時期,也就是朱棣幾次遠征,蒙古勢力開始分裂、衰弱,朝鮮貢女逐漸失去了最初的政治意義。
明宣宗之後,隨著蒙古勢力的衰弱和中朝之間關係日趨成熟,朝鮮貢女作為"和親外交"逐漸失去了政治上的必要性。再加之連年徵選貢女擾民引起朝鮮民怨,因大多數貢女在中原處境較慘,朝鮮家庭不願孩子送出去了。明朝和朝鮮朝貢關係走向正常化,就是金錢寶物這些俗物交流,也有說法是把"貢女"換了隱晦的稱呼,就是不登記了,暗搓搓的進行。
綜上所述,朝鮮貢女被明初皇帝「香餑餑」與中國歷史上傳統的"和親外交"有著緊密的聯繫,是"和親外交"的一種特殊的表現形式,更多的出於政治因素。在一定程度上讓朝鮮和明朝之間的政治、經濟、文化聯繫和交流都得以加強。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明代後宮異族妃嬪與明、蒙、朝三方關係》、《明朝與朝鮮的和親外交起因探析——以貢女問題為中心》
圖片來自網路
和親外交:外嫁變外娶,朝鮮貢女如何成為明初皇帝的「香餑餑」
在解釋這個問題之前,先對朝鮮貢女做一個簡短介紹。"貢女"是朝鮮半島的高麗國和朝鮮王朝這兩個國家,向中國的元明清三個朝代敬獻的美女的總稱。在中原國力強盛時期,藩屬國要向中原朝貢,裡面不乏妙齡少女。
言歸正傳,開始為大家探析明朝與朝鮮的和親外交起因,以及發展如何成為「香餑餑」,充斥明朝後宮。在明朝之前,中原王朝受"正統觀"影響,為保證漢族政權的血統純正,自古以來奉行"胡婦"不入宮的原則,同少數民族聯姻方式更多的是"外嫁"而非"外娶"。
從朱元璋這裡打破了這一傳統,明朝初建時期,為了達到削弱北元、穩定東北局勢、拉攏原元朝藩屬國,朱元璋欲效仿元與高麗聯姻的方式,欲同藩屬國高麗、北元權臣等政治勢力結成穩定的政治集團,特徵選了一批蒙古、高麗女子人宮。
洪武二十二年四月,朱元璋首次向高麗提出了"和親"要求。聖旨內容非常親切,"我這裡有幾個孩兒,高麗有家世清白好人家女孩兒,可以送來做親。"可謂是誠意十足,給兒子說親,雖做不了正妃,那也能混個側妃,讓你的"貢女"都能嫁的不錯。我覺著朱元璋恐怕是擔心有二十幾個兒子,娶兒媳難,所以搞進口兒媳。當然是句玩笑話。
天公不作美,雖然高麗很快有了回應,但是由於高麗國內局勢動蕩不安,再加上徘徊在故元和新明之間的踟躕態度,惹得朱元璋大為光火,最終讓權近等人返回高麗傳達了"勿送處女"的聖旨。之後李成桂推翻了高麗王朝,建立了朝鮮王朝,和親外交又被提上日程,但是一直沒有實質性的操作惹得朱元璋對朝鮮的"誠意"愈加懷疑,而最終"罷姻親之議"。
難為想給兒子說親的老父親朱元璋,就這樣到死和朝鮮的和親外交計劃未能實現,但是不影響他自己後宮充斥朝鮮貢女。有史料記載,朱元璋後宮裡的韓妃、碩妃都是高麗貢女。怎麼來的了?當年朱元璋打天下的時候,不忘記娶媳婦,當年被送到元朝的朝鮮貢女很多被他收進後宮。也是挺辛苦的,單憑他一人生了二十六個兒子,十六個女兒。
其後,永樂帝也欲與朝鮮結親,而朝鮮太宗在永樂帝提出"和親"計劃後,就向臣子們十分堅決的表明了自己的立場。對明朝的"結親"提案是反對的,究其原因是擔心明朝同元朝一樣,通過宗室和親來控制和影響朝鮮的政治。還有部分原因在於高麗貢女百年的歷史流弊未平,給高麗的民眾和統治階層都帶來非常沉重的負擔。
落花有意流水無情,永樂帝作為一個仁慈的而皇帝,再加上天天忙著削番,疲於應對他的叔叔們,忙著了,也就同意了,不送也罷。
靖難之役成功後,朱棣登基為帝,也延續了其父與異族聯姻的政策並有所發展。永樂六年,他遣使至藩屬國朝鮮,要求朝鮮國王進貢年輕貌美、出身於宦官之家處女以充掖庭,之後他又先後兩次派人去朝徵選處女。
幾次甄選,其中不乏被冊封為妃、昭儀、婕妤的。"姿質裱粹,善吹玉簫"的權氏甚得朱棣歡心,她入宮之初即被冊為賢妃。中宮徐皇后去世後權氏還掌管六宮之事,《李朝實錄》載:成祖"教權妃管六宮的事來",可見明成祖對權賢妃是何的器重。
朝鮮貢女中有封號的還包括:韓氏為麗妃、崔氏為惠妃、楊氏為淑妃、任氏為順妃、李氏為昭儀、呂氏為婕妤等等,成祖朝有封號的朝鮮貢女佔據全部妃嬪的一半多,可見成祖後宮中充斥著大量朝鮮妃嬪。
前面說朱元璋偏愛朝鮮貢女,目的在於瓦解北元勢力,快速穩定明初局勢。那麼朱棣三次向朝鮮徵召貢女,又有何原因,難道是因為中原大陸女子都不好看,朝鮮女子格外美麗?機具異域情調?江南水鄉的女子第一個站出來不服。何況朱棣自己都直言貢女丑陋。"去年你這裡送過來的女子,胖的胖,麻的麻,矮的矮,都不甚好!"這也是後來兩次親自派人去挑選的原因吧。
朱棣當然有自己的考量。決定遷都北京,北京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得朝鮮在地理和政治上的重要性日益突出,處理好與朝鮮的關係就成為他外交中極為重要的一環。
朱棣本身與朝鮮可以說是淵源頗深。在其作為燕王駐守北京之時,就與朝鮮使臣多有接觸。而且據史料考證朱棣生母並非大腳馬皇后,很有可能是高麗的碩妃。所以可能對於朝鮮就有特殊的情懷。再結合朱棣性格,他是一個起承開合、銳意開拓的君王,在外交與軍事政治方面,一直都採取非常積極的手段。三次要求朝鮮貢女,宮中一半妃子皆是朝鮮女也就不足為奇了。
到了明宣宗這裡,他比他爺爺朱棣更為鍾情朝鮮貢女。明宣宗令朝鮮進貢女子,且不局限於美貌的處女,一些會做朝鮮飯菜的婦女、擅長朝鮮歌舞的歌舞伎也被進貢人京。以至於宮裡的朝鮮貢女比朱棣在位時期還多。當然他的目的就很簡單咯,純粹為了享樂。經過成祖時期,也就是朱棣幾次遠征,蒙古勢力開始分裂、衰弱,朝鮮貢女逐漸失去了最初的政治意義。
明宣宗之後,隨著蒙古勢力的衰弱和中朝之間關係日趨成熟,朝鮮貢女作為"和親外交"逐漸失去了政治上的必要性。再加之連年徵選貢女擾民引起朝鮮民怨,因大多數貢女在中原處境較慘,朝鮮家庭不願孩子送出去了。明朝和朝鮮朝貢關係走向正常化,就是金錢寶物這些俗物交流,也有說法是把"貢女"換了隱晦的稱呼,就是不登記了,暗搓搓的進行。
綜上所述,朝鮮貢女被明初皇帝「香餑餑」與中國歷史上傳統的"和親外交"有著緊密的聯繫,是"和親外交"的一種特殊的表現形式,更多的出於政治因素。在一定程度上讓朝鮮和明朝之間的政治、經濟、文化聯繫和交流都得以加強。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明代後宮異族妃嬪與明、蒙、朝三方關係》、《明朝與朝鮮的和親外交起因探析——以貢女問題為中心》
圖片來自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