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誠言呈語本文原創,版權歸作者所有,歡迎轉發分享。
筆者的家屬之前並不是一個有讀書習慣的人,但是自從有了孩子後,為了給孩子更好的教育,會經常買一些育兒書籍去讀,也包括知名講師的育兒講座。
在孩子出生後的前3年中,不少育兒難題都可以從書中得到有效的解答。而家屬這種對孩子認真負責的態度,讓曾經缺乏育兒知識,生怕不經意間就用「鋤頭來鑿一塊美玉」的我,深感欣慰。
但是好景不長,隨著年齡的增長,孩子的問題似乎越來越無法從書中找到正確答案。而且看得越多,越不知道該遵循什麼樣的標準。經歷了很多次的嘗試無果之後,經常會聽到她說:「我明明在用心地學習科學育兒的方法,為什麼感覺越來越不會帶娃了呢?」。
在帶孩子的過程中,我和家屬也曾經嘗試過育兒達人們的套路,這些套路的腦洞之大、畫風之清奇,讓人躍躍欲試。
但是她很快就會發現,這些套路有沒有用,完全取決於心情。準確地說,是取決於孩子的心情,和套路本身無關。
孩子為什麼就不能愉快地按育兒書上的套路來呢?是套路有問題,還是孩子有問題?
經過了N次失敗之後,家屬無奈地感嘆:也許世界上最沒用的路,就是育兒的套路。
在家屬抱怨科學育兒的書籍和講座無用時,相信有不少寶媽也面臨著類似的問題。
01一個令人啼笑皆非的例(chǔn)子(shì)去年10月,筆者4歲的孩子突然變得非常抗拒洗澡,也找不到真正的原因。家屬只能盡量加快速度,速戰速決。結果每次洗澡都會把整個浴室弄得像個大型翻車現場一樣。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我們都習慣性地去查閱相關的資料,尋找孩子抗拒洗澡的真正原因。
兒童心理學博士陳忻說過,她的孩子曾經不敢洗澡,是因為看到排水孔像漩渦一樣吸水,孩子對「大小」沒有明確的概念,害怕自己也被一起吸進去。
仔細檢查了於是的排水孔後,感覺排水孔並不大,而且完全被遮住。排水也很通暢,根本不會形成積水,更不會產生明顯的漩渦。
心理學家艾曼紐爾里貢認為,孩子拒絕洗澡,是孩子第一次出現"人格危機"。通常情況下,這種危機出現在孩子洗澡或者洗頭的時候。在人格危機中,孩子會變得不信任別人。通過反對別人,包括自己的父母,藉此來保護自己。
正常情況下,只有孩子在受到過冷水或熱水的傷害,並且記住這些痛苦的感受之後,才會出現這種反應。但是可以確定的是,孩子並沒有過類似的經歷。
……
孩子抗拒洗澡的情況持續了接近一個月,正當我和家屬百思不得其解之時,孩子突然又恢復正常了。原來他之前不願意洗澡的原因很簡單:怕冷。
10月份的華北還沒到供暖季,夜間溫度比較低。作為成年人來說,並不會覺得室內冷。但是我們都沒有站在孩子的角度去考慮,總以為他之前說洗澡太冷是為不想洗澡找的借口。
大多數情況下,專家們的理論只會去針對一般性的規律。但是很多家長非常容易在學到了很多育兒知識之後,陷入理論的怪圈,無法自拔。在考慮問題時,第一反應由總是去對標某一條育兒經驗,而不是客觀地站在常識的角度去看待問題。
很多時候,育兒並不一定都要上綱上線。
02彼之蜜糖,為何成了汝之砒霜上月末,有一則《北大新生母親高價傳授育兒經》的新聞備受關注。9980元的包年價格著實不低,但是仍有不少家長趨之若鶩,前來「取經」。
這位授課的植竣媽媽究竟能否有效地傳授育兒經驗,是否會造成不良的社會反響,我們暫且不談。但是對於類似的學習取經,包括通過其他媒介得到的經驗之談,我們在學習的同時,要跳出現象,尋求本質,防止陷入「倖存者偏差」的誤區之中。
倖存者偏差(Survivorship bias)是一種常見的邏輯謬誤。指的是只看到了事情通過篩選後呈現出的結果,而忽略了篩選的過程,因此忽略了被篩選掉的信息。倖存者偏差告訴我們,我們取得信息的渠道,僅來自於倖存者(畢竟死人不會說話),所以這些信息可能和真實的情況存在較大的偏差。
孩子考入北大是既成事實,但她的媽媽是否具備「北大級別」的育兒水平呢?這很難下定論。而通過這類學習是否能讓自己的育兒水平得到提升呢?同樣也很難說。
孩子高考成績優異,反應了高中三年卓越的學習能力。但是高中學習之前的15年,是孩子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意志品質、性格心態的必經過程,這對最終的結果都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如果忽略了這些重要的問題,只看到孩子考入了北大的結果,那麼繳費學習的家長,就很容易陷入到「倖存者偏差」的誤區,盲目消防。而在效仿失敗後,很容易陷入迷茫之中,感到越來越不知道該怎麼教自己的孩子。
03科學育兒,不一定是你所認為的「科學」「科學」是個被大眾奉為真理的辭彙,通常被視為權威。「科學育兒」也是近年來備受追捧的育兒理念。但是在追求「科學」的同時,不少家長可能對育兒中的「科學」存在認識上的偏差。
科學體系按照分類,有三大支柱:自然科學、社會科學、思維科學。
自然科學的認識對象是整個自然界物質的各種類型、狀態、屬性及運動形式。其目的在於揭示自然界發生的現象以及過程的實質,進而參透客觀存在的規律,並且預見新的現象和過程。比如物理學、化學等。
人文科學源自拉丁文humanitas。意為人性﹑教養。是以人的社會存在為研究對象,是一門以揭示人類社會的本質和發展規律為目的的科學。
思維科學是研究思維活動規律和形式的科學。與兒童成長有關的有社會思維、形象思維、靈感思維等。比如心理學等。
一直以來,關於育兒究竟屬於哪一個科學門類總是眾說紛紜,沒有定論。但至少可以肯定的是,它不會屬於自然科學。
自然科學以「定律」為準則,而其他科學則以「規律」為參照標準。定律客觀存在,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而規律往往因為人的意志不同而具有彈性,在不同的情況下會有不同方式的延伸和拓展。
所以,科學育兒並不是像自然科學一樣非黑即白,而是旨在揭示一般性規律。想要解決不同孩子的同一個問題,往往會存在著截然不同的解決方法,沒有統一標準。如果刻意地效仿,那麼無異於和前段時間淪為笑柄的「公式相聲」一樣,與其說「公式」能夠掌握觀眾的笑點,還不如說這種概念的本身更值得一笑。
這也就解釋了為什麼筆者的家屬可以通過育兒書籍的經驗,成功地解決了孩子3歲前的大多數問題(生長發育的客觀規律,屬於自然科學),但在孩子形成了自己的思維意識後(性格、品行、習慣、思維邏輯等,屬於非自然科學),育兒理論卻屢屢碰壁。
04育兒,唯一有解的「N元一次方程」「經驗靠不住,理論用不上」。您可能會對學習育兒知識的對錯感到非常迷茫,但實際上大可不必。真正能解決自己孩子問題的人,其實就是懂得了解孩子的家長自己。
如果把孩子的優秀作為結果,其他因素作為未知數的話,那麼育兒這道「題」,可能是一道唯一有解的N元一次方程。
X+Y+Z+A+C…=λ
把λ作為孩子優秀成長的結果,那麼前面的未知數就是刻苦、品行、道德、意志、家庭環境…
而決定這些未知數的,是家長的陪伴、理解、溝通、尊重、引導…
由此可見,家長是填充未知數的執筆人,也是孩子如何取得成功這道方程式的唯一解題人。
如何讓一連串的未知數得出同一個結果,取決於家長是否能夠懂得孩子的通性,合理引導;是否能夠了解孩子的個性,因材施教。雖然每個孩子的特點都不同,但是在家長及時補足孩子短板、引導特長發揮的情況下,最終都會殊途同歸。
相比於時髦的育兒新理念來說,「從孩子的真實情況出發」顯得過於老掉牙,但這真不是廢話。與其追求虛無縹緲的新思路,不如紮根於孩子的內心,了解他的核心需求。
05學習育兒,應明「道」、優「術」不照搬育兒方法,並不代表不應該學習育兒知識。相反,學習育兒知識是每位負責任的家長的必修課。需要注意的是,別人的育兒經驗獲得成功,是觀察並了解了自己的孩子之後,運用儲備的育兒知識選擇了最佳的教育方案。所以,認為別人的知識和經驗對自己沒有幫助的家長,大多數情況下是只學了別人的「術」,而沒有領悟到其中的「道」。
道為術之靈,術為道之體;以道統術,以術得道。——《孫子兵法》
育兒之道,是教育理念、教育規律、教育原則。所謂「明道」,是要加強自身育兒知識、理念的學習,提高自己的育兒能力。從這方面來說,學習育兒知識和經驗非常重要。
育兒之術,是在參透了正確的育兒之道後,根據孩子的客觀情況,思考應對的方法和策略。所謂「優術」,常常會表現為我們經常聽到的「育兒技巧」。
育兒的方法建立在育兒的理念之上,相同的理念也會演變出不同的方法和技巧。如果沒有考慮孩子的客觀情況,盲目地效仿所謂的技巧,往往會掩蓋了孩子真實的需求,治標不治本。
這也就不難解釋為何別人的經驗對自己不適用了。
所以,學習育兒知識非常必要,這是建立和改進自己育兒方法的基礎。而學習之後,一定要參透本質,融入孩子的實際情況,這樣才能有效地把解決問題的方法「加工成型」。
06結語:博採眾長,家長自己才是孩子最好的育兒專家染於蒼則蒼,染於黃則黃。
日常生活中,父母與孩子的接觸就是一種無聲的教育。除了學習正確的育兒知識,了解孩子的核心需求之外,家長們還應該豐富自己的學識,提升自身的修養,這樣才能在品德和學識上為孩子樹立良好的榜樣。
最了解孩子的,是父母。最能洞察孩子需求的,也是父母。真正的育兒專家也許離我們並不遙遠,因為每位父母,其實就是自己孩子最好的育兒專家。
『誠言呈語』從父親的視角解讀育兒難題。
在這裡,有故事、有觀點,有邏輯、有深度。
期待您的關注!
讀育兒書,聽育兒課,為什麼感覺越來越不會帶娃了?
文|誠言呈語
本文原創,版權歸作者所有,歡迎轉發分享。
筆者的家屬之前並不是一個有讀書習慣的人,但是自從有了孩子後,為了給孩子更好的教育,會經常買一些育兒書籍去讀,也包括知名講師的育兒講座。
在孩子出生後的前3年中,不少育兒難題都可以從書中得到有效的解答。而家屬這種對孩子認真負責的態度,讓曾經缺乏育兒知識,生怕不經意間就用「鋤頭來鑿一塊美玉」的我,深感欣慰。
但是好景不長,隨著年齡的增長,孩子的問題似乎越來越無法從書中找到正確答案。而且看得越多,越不知道該遵循什麼樣的標準。經歷了很多次的嘗試無果之後,經常會聽到她說:「我明明在用心地學習科學育兒的方法,為什麼感覺越來越不會帶娃了呢?」。
在帶孩子的過程中,我和家屬也曾經嘗試過育兒達人們的套路,這些套路的腦洞之大、畫風之清奇,讓人躍躍欲試。
但是她很快就會發現,這些套路有沒有用,完全取決於心情。準確地說,是取決於孩子的心情,和套路本身無關。
孩子為什麼就不能愉快地按育兒書上的套路來呢?是套路有問題,還是孩子有問題?
經過了N次失敗之後,家屬無奈地感嘆:也許世界上最沒用的路,就是育兒的套路。
在家屬抱怨科學育兒的書籍和講座無用時,相信有不少寶媽也面臨著類似的問題。
01一個令人啼笑皆非的例(chǔn)子(shì)
去年10月,筆者4歲的孩子突然變得非常抗拒洗澡,也找不到真正的原因。家屬只能盡量加快速度,速戰速決。結果每次洗澡都會把整個浴室弄得像個大型翻車現場一樣。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我們都習慣性地去查閱相關的資料,尋找孩子抗拒洗澡的真正原因。
兒童心理學博士陳忻說過,她的孩子曾經不敢洗澡,是因為看到排水孔像漩渦一樣吸水,孩子對「大小」沒有明確的概念,害怕自己也被一起吸進去。
仔細檢查了於是的排水孔後,感覺排水孔並不大,而且完全被遮住。排水也很通暢,根本不會形成積水,更不會產生明顯的漩渦。
心理學家艾曼紐爾里貢認為,孩子拒絕洗澡,是孩子第一次出現"人格危機"。通常情況下,這種危機出現在孩子洗澡或者洗頭的時候。在人格危機中,孩子會變得不信任別人。通過反對別人,包括自己的父母,藉此來保護自己。
正常情況下,只有孩子在受到過冷水或熱水的傷害,並且記住這些痛苦的感受之後,才會出現這種反應。但是可以確定的是,孩子並沒有過類似的經歷。
……
孩子抗拒洗澡的情況持續了接近一個月,正當我和家屬百思不得其解之時,孩子突然又恢復正常了。原來他之前不願意洗澡的原因很簡單:怕冷。
10月份的華北還沒到供暖季,夜間溫度比較低。作為成年人來說,並不會覺得室內冷。但是我們都沒有站在孩子的角度去考慮,總以為他之前說洗澡太冷是為不想洗澡找的借口。
大多數情況下,專家們的理論只會去針對一般性的規律。但是很多家長非常容易在學到了很多育兒知識之後,陷入理論的怪圈,無法自拔。在考慮問題時,第一反應由總是去對標某一條育兒經驗,而不是客觀地站在常識的角度去看待問題。
很多時候,育兒並不一定都要上綱上線。
02彼之蜜糖,為何成了汝之砒霜
上月末,有一則《北大新生母親高價傳授育兒經》的新聞備受關注。9980元的包年價格著實不低,但是仍有不少家長趨之若鶩,前來「取經」。
這位授課的植竣媽媽究竟能否有效地傳授育兒經驗,是否會造成不良的社會反響,我們暫且不談。但是對於類似的學習取經,包括通過其他媒介得到的經驗之談,我們在學習的同時,要跳出現象,尋求本質,防止陷入「倖存者偏差」的誤區之中。
倖存者偏差(Survivorship bias)是一種常見的邏輯謬誤。指的是只看到了事情通過篩選後呈現出的結果,而忽略了篩選的過程,因此忽略了被篩選掉的信息。倖存者偏差告訴我們,我們取得信息的渠道,僅來自於倖存者(畢竟死人不會說話),所以這些信息可能和真實的情況存在較大的偏差。
孩子考入北大是既成事實,但她的媽媽是否具備「北大級別」的育兒水平呢?這很難下定論。而通過這類學習是否能讓自己的育兒水平得到提升呢?同樣也很難說。
孩子高考成績優異,反應了高中三年卓越的學習能力。但是高中學習之前的15年,是孩子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意志品質、性格心態的必經過程,這對最終的結果都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如果忽略了這些重要的問題,只看到孩子考入了北大的結果,那麼繳費學習的家長,就很容易陷入到「倖存者偏差」的誤區,盲目消防。而在效仿失敗後,很容易陷入迷茫之中,感到越來越不知道該怎麼教自己的孩子。
03科學育兒,不一定是你所認為的「科學」
「科學」是個被大眾奉為真理的辭彙,通常被視為權威。「科學育兒」也是近年來備受追捧的育兒理念。但是在追求「科學」的同時,不少家長可能對育兒中的「科學」存在認識上的偏差。
科學體系按照分類,有三大支柱:自然科學、社會科學、思維科學。
自然科學的認識對象是整個自然界物質的各種類型、狀態、屬性及運動形式。其目的在於揭示自然界發生的現象以及過程的實質,進而參透客觀存在的規律,並且預見新的現象和過程。比如物理學、化學等。
人文科學源自拉丁文humanitas。意為人性﹑教養。是以人的社會存在為研究對象,是一門以揭示人類社會的本質和發展規律為目的的科學。
思維科學是研究思維活動規律和形式的科學。與兒童成長有關的有社會思維、形象思維、靈感思維等。比如心理學等。
一直以來,關於育兒究竟屬於哪一個科學門類總是眾說紛紜,沒有定論。但至少可以肯定的是,它不會屬於自然科學。
自然科學以「定律」為準則,而其他科學則以「規律」為參照標準。定律客觀存在,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而規律往往因為人的意志不同而具有彈性,在不同的情況下會有不同方式的延伸和拓展。
所以,科學育兒並不是像自然科學一樣非黑即白,而是旨在揭示一般性規律。想要解決不同孩子的同一個問題,往往會存在著截然不同的解決方法,沒有統一標準。如果刻意地效仿,那麼無異於和前段時間淪為笑柄的「公式相聲」一樣,與其說「公式」能夠掌握觀眾的笑點,還不如說這種概念的本身更值得一笑。
這也就解釋了為什麼筆者的家屬可以通過育兒書籍的經驗,成功地解決了孩子3歲前的大多數問題(生長發育的客觀規律,屬於自然科學),但在孩子形成了自己的思維意識後(性格、品行、習慣、思維邏輯等,屬於非自然科學),育兒理論卻屢屢碰壁。
04育兒,唯一有解的「N元一次方程」
「經驗靠不住,理論用不上」。您可能會對學習育兒知識的對錯感到非常迷茫,但實際上大可不必。真正能解決自己孩子問題的人,其實就是懂得了解孩子的家長自己。
如果把孩子的優秀作為結果,其他因素作為未知數的話,那麼育兒這道「題」,可能是一道唯一有解的N元一次方程。
X+Y+Z+A+C…=λ
把λ作為孩子優秀成長的結果,那麼前面的未知數就是刻苦、品行、道德、意志、家庭環境…
而決定這些未知數的,是家長的陪伴、理解、溝通、尊重、引導…
由此可見,家長是填充未知數的執筆人,也是孩子如何取得成功這道方程式的唯一解題人。
如何讓一連串的未知數得出同一個結果,取決於家長是否能夠懂得孩子的通性,合理引導;是否能夠了解孩子的個性,因材施教。雖然每個孩子的特點都不同,但是在家長及時補足孩子短板、引導特長發揮的情況下,最終都會殊途同歸。
相比於時髦的育兒新理念來說,「從孩子的真實情況出發」顯得過於老掉牙,但這真不是廢話。與其追求虛無縹緲的新思路,不如紮根於孩子的內心,了解他的核心需求。
05學習育兒,應明「道」、優「術」
不照搬育兒方法,並不代表不應該學習育兒知識。相反,學習育兒知識是每位負責任的家長的必修課。需要注意的是,別人的育兒經驗獲得成功,是觀察並了解了自己的孩子之後,運用儲備的育兒知識選擇了最佳的教育方案。所以,認為別人的知識和經驗對自己沒有幫助的家長,大多數情況下是只學了別人的「術」,而沒有領悟到其中的「道」。
道為術之靈,術為道之體;以道統術,以術得道。——《孫子兵法》
育兒之道,是教育理念、教育規律、教育原則。所謂「明道」,是要加強自身育兒知識、理念的學習,提高自己的育兒能力。從這方面來說,學習育兒知識和經驗非常重要。
育兒之術,是在參透了正確的育兒之道後,根據孩子的客觀情況,思考應對的方法和策略。所謂「優術」,常常會表現為我們經常聽到的「育兒技巧」。
育兒的方法建立在育兒的理念之上,相同的理念也會演變出不同的方法和技巧。如果沒有考慮孩子的客觀情況,盲目地效仿所謂的技巧,往往會掩蓋了孩子真實的需求,治標不治本。
這也就不難解釋為何別人的經驗對自己不適用了。
所以,學習育兒知識非常必要,這是建立和改進自己育兒方法的基礎。而學習之後,一定要參透本質,融入孩子的實際情況,這樣才能有效地把解決問題的方法「加工成型」。
06結語:博採眾長,家長自己才是孩子最好的育兒專家
染於蒼則蒼,染於黃則黃。
日常生活中,父母與孩子的接觸就是一種無聲的教育。除了學習正確的育兒知識,了解孩子的核心需求之外,家長們還應該豐富自己的學識,提升自身的修養,這樣才能在品德和學識上為孩子樹立良好的榜樣。
最了解孩子的,是父母。最能洞察孩子需求的,也是父母。真正的育兒專家也許離我們並不遙遠,因為每位父母,其實就是自己孩子最好的育兒專家。
『誠言呈語』從父親的視角解讀育兒難題。
在這裡,有故事、有觀點,有邏輯、有深度。
期待您的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