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媽媽問,我家寶貝什麼事情都喜歡和大人反著來,比如讓他吃飯偏不吃,我如果說,寶貝不用吃飯或者不讓吃飯,他就吃起來。
不光是吃飯,好多事都是這樣。怎麼辦呢?
在孩子2歲這個年齡左右,開始有了自主意識,他想要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想要做決定。
這是孩子成長過程中的正常階段。有些孩子可能從1歲半以後就進入了這個階段。
首先爸媽要認識到孩子長大了,有主意了,這是好事。不能再像以前那樣所有的事情都替孩子安排好,在一些小事上,可以徵求孩子的意見,讓他自己做決定。
但這裡面有一個技巧,就是一次只需要給孩子兩個選項讓他選擇,並且這兩個選項都是家長可以接受的,這叫「有限選擇」。
比如拿吃飯這件事來說,不要問孩子「你是吃飯還是不吃」,因為如果孩子說「不吃」,你會擔心他餓到,或者影響健康,是你不願意接受的,當然偶爾餓一兩頓其實也是沒有問題的。
你可以這樣問:「你是想坐在我們旁邊一起吃,還是在你的小餐桌上吃」?也可以問「你是想先吃菜,還是先吃肉?」從你的問話中,孩子感覺到你在意他的想法,他是被尊重的,他通常也會很樂意地從你給的建議中選擇一個。
有些爸媽試過這招,發現不管用。這是因為之前你一直是要求孩子要服從你的指令。孩子已經習慣了用不聽話、反抗這一招來對付你,對你的改變,他需要考驗你是不是真的和以前不一樣了。爸媽要拿出改變的誠意,認真對待孩子的想法,認真感受孩子的感受,不再用強迫、命令的方式來讓孩子聽你的。
當然,並不是所有的事都能聽孩子的,讓孩子做決定。比如說好每天看1集動畫片,動畫片演完了,孩子還想看。怎麼辦呢?
1.不嘮叨,不指責,媽媽自己去關掉電視。告訴孩子:「1集已經演完了,你需要休息了。」
2.接納孩子的情緒「動畫片這麼好看,你特別想多看一會兒對嗎?媽媽有時候看到好看的節目,也捨不得關電視。」
3.轉移注意力,給孩子找一件感興趣的事做:「我們去玩你的小汽車吧!你的小汽車那麼多,我們一起想辦法給它們建個車庫怎麼樣?」
如果爹媽尊重孩子的成長,允許孩子參與做決定,孩子的這個逆反階段會很快過去,重新成為一個溫和、快樂的孩子,而且會比以前更快樂,因為他獲得了自我成長的力量。
特別提醒一下,也可以按照孩子的想法,跟他反著說,偶爾用一下激將法。不過,激將法不能常用,一次兩次還行,多了就不管用了,還是要回歸到上面所說的正常的溝通方式上來。
注意,如果總是對孩子說:
「不要吃手!」
「不要玩水,衣服都濕了!」
「不能亂塗亂畫。」
「不要亂跑!」
「不許說髒話」
「不要過去,有危險。」
那麼也會得到事與願違的結果。頻繁讓小朋友「不要」做某事,小朋友會有一定逆反心理,並且變得不敢嘗試新事物。
還有的小朋友,如果別人對他說,你不許這樣做,不可以,他就情緒激動炸毛髮脾氣,搞得親子關係特別緊張。
到底應該怎樣解決呢,怎樣才能用正面的要求去引導孩子呢?
1.父母的表達方式很重要
孩子接受不了被否定的語言,媽媽就換一種孩子可以接受的表達方式。
比如,晚上到了該睡覺的時間,孩子卻還想再玩一會的時候,你一說,不行,你必須去睡覺。孩子就急了。
那你不如給他一種選擇:9點了哦,今天你是穿藍色睡衣還是穿黃色睡衣?今天你打算讀一個睡前故事,還是讀兩個睡前故事?
這就等於在告訴孩子,睡覺的時間到了,你要開始準備了。
2.要讓孩子學會接受「不」
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肯定會遇到各種各樣的「你不能這樣做」,不止是媽媽,老師,同學或者身邊的親戚朋友都可能會說這句話,所以孩子必須去學會接受它。
平時媽媽爸爸應該為孩子做好榜樣,比如,當孩子說,媽媽你不能這樣做的時候,媽媽坦然的面對並回答,你說的對,謝謝提醒。讓孩子了解,就算被說「不可以」也根本沒什麼。
3.規則很重要
對於親子之間經常出現衝突的事情,一定要制定出規則。
比如:吃飯前要洗手,到點了要睡覺,玩具玩過要收拾好,出去玩的時候時間到了就要回家等等,當爸爸媽媽為孩子建立了規則並讓孩子學會遵守,親子之間的衝突就會慢慢減少。
4.父母自己要以身作則
父母自己要以身作則,不能雙重標準。
你對孩子提出的要求和規則,自己有沒有做到呢?孩子的世界很簡單,他們認為規則面前人人平等。如果他們發現規則建立者都不會按照規則行事,這樣的規則他們自然就不會遵守。
當你脾氣很暴躁,孩子自然也會學到脾氣暴躁的反饋。用「輕輕地走」代替「不要跑」,用建議代替命令(除了危險的事情),用溫柔的聲調代替兇巴巴的吼叫。這些都會讓你和孩子變得更好。
其實運用以上的方法並不難,但是要改變媽媽以前的說話習慣,減少使用「不行」「不要」「不可以」。還是有一定難度的。請媽媽從孩子的角度出發,從孩子的角度想問題,理解孩子,接納孩子的情緒,運用良好有效的溝通方式,這才是對孩子最好的愛。
越阻止越唱反調,為啥孩子總愛跟你反著干?
有媽媽問,我家寶貝什麼事情都喜歡和大人反著來,比如讓他吃飯偏不吃,我如果說,寶貝不用吃飯或者不讓吃飯,他就吃起來。
不光是吃飯,好多事都是這樣。怎麼辦呢?
在孩子2歲這個年齡左右,開始有了自主意識,他想要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想要做決定。
這是孩子成長過程中的正常階段。有些孩子可能從1歲半以後就進入了這個階段。
首先爸媽要認識到孩子長大了,有主意了,這是好事。不能再像以前那樣所有的事情都替孩子安排好,在一些小事上,可以徵求孩子的意見,讓他自己做決定。
但這裡面有一個技巧,就是一次只需要給孩子兩個選項讓他選擇,並且這兩個選項都是家長可以接受的,這叫「有限選擇」。
比如拿吃飯這件事來說,不要問孩子「你是吃飯還是不吃」,因為如果孩子說「不吃」,你會擔心他餓到,或者影響健康,是你不願意接受的,當然偶爾餓一兩頓其實也是沒有問題的。
你可以這樣問:「你是想坐在我們旁邊一起吃,還是在你的小餐桌上吃」?也可以問「你是想先吃菜,還是先吃肉?」從你的問話中,孩子感覺到你在意他的想法,他是被尊重的,他通常也會很樂意地從你給的建議中選擇一個。
有些爸媽試過這招,發現不管用。這是因為之前你一直是要求孩子要服從你的指令。孩子已經習慣了用不聽話、反抗這一招來對付你,對你的改變,他需要考驗你是不是真的和以前不一樣了。爸媽要拿出改變的誠意,認真對待孩子的想法,認真感受孩子的感受,不再用強迫、命令的方式來讓孩子聽你的。
當然,並不是所有的事都能聽孩子的,讓孩子做決定。比如說好每天看1集動畫片,動畫片演完了,孩子還想看。怎麼辦呢?
1.不嘮叨,不指責,媽媽自己去關掉電視。告訴孩子:「1集已經演完了,你需要休息了。」
2.接納孩子的情緒「動畫片這麼好看,你特別想多看一會兒對嗎?媽媽有時候看到好看的節目,也捨不得關電視。」
3.轉移注意力,給孩子找一件感興趣的事做:「我們去玩你的小汽車吧!你的小汽車那麼多,我們一起想辦法給它們建個車庫怎麼樣?」
如果爹媽尊重孩子的成長,允許孩子參與做決定,孩子的這個逆反階段會很快過去,重新成為一個溫和、快樂的孩子,而且會比以前更快樂,因為他獲得了自我成長的力量。
特別提醒一下,也可以按照孩子的想法,跟他反著說,偶爾用一下激將法。不過,激將法不能常用,一次兩次還行,多了就不管用了,還是要回歸到上面所說的正常的溝通方式上來。
注意,如果總是對孩子說:
「不要吃手!」
「不要玩水,衣服都濕了!」
「不能亂塗亂畫。」
「不要亂跑!」
「不許說髒話」
「不要過去,有危險。」
那麼也會得到事與願違的結果。頻繁讓小朋友「不要」做某事,小朋友會有一定逆反心理,並且變得不敢嘗試新事物。
還有的小朋友,如果別人對他說,你不許這樣做,不可以,他就情緒激動炸毛髮脾氣,搞得親子關係特別緊張。
到底應該怎樣解決呢,怎樣才能用正面的要求去引導孩子呢?
1.父母的表達方式很重要
孩子接受不了被否定的語言,媽媽就換一種孩子可以接受的表達方式。
比如,晚上到了該睡覺的時間,孩子卻還想再玩一會的時候,你一說,不行,你必須去睡覺。孩子就急了。
那你不如給他一種選擇:9點了哦,今天你是穿藍色睡衣還是穿黃色睡衣?今天你打算讀一個睡前故事,還是讀兩個睡前故事?
這就等於在告訴孩子,睡覺的時間到了,你要開始準備了。
2.要讓孩子學會接受「不」
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肯定會遇到各種各樣的「你不能這樣做」,不止是媽媽,老師,同學或者身邊的親戚朋友都可能會說這句話,所以孩子必須去學會接受它。
平時媽媽爸爸應該為孩子做好榜樣,比如,當孩子說,媽媽你不能這樣做的時候,媽媽坦然的面對並回答,你說的對,謝謝提醒。讓孩子了解,就算被說「不可以」也根本沒什麼。
3.規則很重要
對於親子之間經常出現衝突的事情,一定要制定出規則。
比如:吃飯前要洗手,到點了要睡覺,玩具玩過要收拾好,出去玩的時候時間到了就要回家等等,當爸爸媽媽為孩子建立了規則並讓孩子學會遵守,親子之間的衝突就會慢慢減少。
4.父母自己要以身作則
父母自己要以身作則,不能雙重標準。
你對孩子提出的要求和規則,自己有沒有做到呢?孩子的世界很簡單,他們認為規則面前人人平等。如果他們發現規則建立者都不會按照規則行事,這樣的規則他們自然就不會遵守。
當你脾氣很暴躁,孩子自然也會學到脾氣暴躁的反饋。用「輕輕地走」代替「不要跑」,用建議代替命令(除了危險的事情),用溫柔的聲調代替兇巴巴的吼叫。這些都會讓你和孩子變得更好。
其實運用以上的方法並不難,但是要改變媽媽以前的說話習慣,減少使用「不行」「不要」「不可以」。還是有一定難度的。請媽媽從孩子的角度出發,從孩子的角度想問題,理解孩子,接納孩子的情緒,運用良好有效的溝通方式,這才是對孩子最好的愛。